• 55阅读
  • 0回复

文学:离生活再近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05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文学:离生活再近些
  张保宁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整个文学创作中的根本性问题。可是观照我们近几年来文学创作的现状,不能忘记生活,这条文学发展中一再被证明了的真理,似乎有被一些作家和诗人们淡忘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生活的本质理解不够正确,因而对生活的把握比较狭窄。具体到创作中,便是所谓“隐私小说”、“肉体写作”的泛滥;二是对生活的理解不够深刻,因而对生活的表现比较肤浅。戏说历史和媚俗的东西多,反映现实,令人深思,关注民生的作品少;三是对新的生活缺乏热情,因而很难表现出生活中的新思想、真情感。如一些作家或诗人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圈子里”,一味地进行所谓的文本的翻新和话语的新建,对“圈子”外的生活不感兴趣,写出的作品没有新的思想,更没有来自生活中的真切的情感。这里无意否定近年来文学所取得的成绩。但也不能否认,相对于今天这样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的社会生活而言,我们的文坛,特别是诗坛,不能不说显得有点疲软。有人把这种疲软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说什么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淡漠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可是从文学创作本身来观照,以上所列举的三种情况不正是使我们的文学陷入疲软,失去读者的主观原因吗?
  因此,要消除文学创作的疲软问题,首先还是要解决对生活的态度问题。即要明确什么是生活,怎样正确对待生活。什么是生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来理解,生活的本质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与自然的交往和相融。在今天,中国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改革开放,就是发展经济,就是增强综合国力,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正在使古老的中华民族滋生出新鲜的血液,使古老的中华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正在荡涤着中国人传统文化性格中的落后意识和人格缺陷,塑造着具有现代新思维、新观念、新情感的现代人格精神。面对着这样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们难道能够无动于衷?难道没有一点点的真切感受?
  的确,今天改革开放的新生活又是多样性的。经济生活成为社会的主流,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越来越密不可分。这样一个多变的世界,按理说作为反映客观存在的文学创作其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多样化。正如歌德所说:“对于诗人来说,他所要表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歌德谈话录》)但这同样有一个怎样反映多变的社会生活的问题。读者或观众既需要有严肃的、深刻的作品,也需要有轻松的与诙谐的文本;既需要有让人深思的,也需要有供人消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需要媚俗的或肤浅的作品。寓教于乐,历来是社会主义文艺所提倡的;诙谐幽默,也是我们所应当追求的风格。“艺术,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艺术是要锻炼人自己了解世界并使别人了解世界。”(《罗丹艺术论》)而媚俗和肤浅的作品决不是真正的艺术,它是对生活表象的拾取,甚至是对生活的凭空杜撰。它决不会使人崇高,更不会“锻炼人自己了解世界并使别人了解世界。”
  也不能否认,今天多变的世界给作家们观察和体验生活带来了一些难度,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多变的生活只能使眼前的世界更加五彩缤纷,只会给作家和诗人们提供更丰富的创作素材。关键是“要从深度上去观察现实”。罗丹说:“最美的题材摆在你们面前,那就是你们最熟悉的人物。”而这种“最熟悉的人物”必须要靠“深度上”的观察才能得来。
  举凡古今中外一切进步作家留传下来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他们用坦诚之心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生活中浸泡过的艺术产物,又无不是他们对生活进行诗意的情感化的艺术结晶。所谓对生活进行诗意的情感化,就是要求作家、艺术家们要用对生活的真诚之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心灵,用自己的情感和诗笔,形象生动地去展现丰富多彩的世界,给读者或观众带来美的艺术作品,带来美的艺术享受。所以,一个作家不深入生活,不关注社会,只躲在自己的狭小“圈子里”进行所谓话语的试验和文本的创新,是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艺术作品的。“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这种伟大的复兴,既离不开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创造,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更应肩负起这后一个重任。不能忘记生活!愿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们牢记文学发展中的这条真理,热爱生活,关注时代,为读者和观众写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