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随着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做生意之前先上网摸“底”,成了许多企业的一项“必修课”——筑起市场交易安全“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05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随着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做生意之前先上网摸“底”,成了许多企业的一项“必修课”——
  筑起市场交易安全“网”
  本报记者 李丽辉
  做生意先摸“底”
  最近,山东一位做建材生意的老板在北京找了一家合作伙伴,为他们在北京市场代理产品。为了摸清“伙伴”的底细,这位老板登录北京工商局网站,查看了这家公司的信用记录。看到合作伙伴无不良行为记录,便放心地与这家公司签了合同。近年来,北京、上海、山东等许多城市相继建立了企业信用体系,将企业的违法行为和守法行为记录在“网”,并及时向社会公开,供人们随时上网查询。随着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做生意之前先上网摸“底”,成了许多企业的一项“必修课”。
  企业信用上网公开,有效地维护了市场交易安全,也使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守信企业越来越多。今年年初,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继去年公示620家“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名单后,今年又有1058家企业获此殊荣。据介绍,公布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都是连续多年在地方上获得“守合同重信用”称号的企业。这些企业有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除不可抗力、对方违约及双方当事人协商依法变更、解除外,合同的履约率均达到100%。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在当地同行业中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无经营性亏损。
  成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还能得到不少实惠:如企业在年审和年检时,实行免审制度;申请办理行政许可相关手续的,优先受理;对省政府认定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在参与投标活动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等。“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得到的最大好处,是扩大企业市场知名度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惩恶扬善”促发展
  当前,一些企业信用意识不强、信誉低下,合同欺诈情况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2000亿元。
  要有效遏制和清除市场上的违法违规行为,就必须对违规者动真格。各地工商部门在企业信用管理中,对企业失信行为采取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对列入银行逃废债务名单的企业,限制其改制为新设企业;对中介机构一年内连续两次出具虚假验资、评估、审计报告的,工商机关对其出具的资料不予认可;商标印制企业严重失信违法的,验证时不予通过;广告企业严重失信违法的,视情节采取核减其经营项目、收回或注销广告审查员证书、撤销广告审查批准文号等措施予以限制;对企业法定代表人、投资人,公司理事、监理、经理有失信违法行为的,限制其担任相关职务等。这些举措让企业清醒地意识到,失信违规不但得不到什么便宜,反而要付出惨痛代价,严重影响企业发展与生存。再遇到问题采取行动时,企业就会权衡利弊,多掂量掂量。
  为进一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工商部门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和经营行为的监管,依法规范登记行为,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审批和颁发许可证的项目的审查,加大了对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金)、抽逃出资行为的打击力度。集中开展取缔无照经营,严厉查处各种违法经营行为。据国家工商总局最新统计,1—5月工商执法人员共吊销违法企业营业执照167873户,停业整顿20548户;查处违法合同案件3251件,案值7.3亿元,其中合同欺诈案件261件。通过清理整顿,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市场交易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国家工商总局负责人表示,在加强市场主体准入和行为监管的同时,工商部门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登记监管工作,协助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积极引导、支持个体私营经济进行以品牌、信用为中心的“二次创业”,鼓励、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