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贺军科:力推双星上九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07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我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将于今年11月用长二丙运载火箭发射地球探测双星。火箭发动机研制任务就落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研制发动机的领衔人物就是年仅34岁的——
贺军科:力推双星上九天
  他喜欢蓝天,高考时,填写了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他也喜欢绿色,毕业时,选择了条件艰苦的内蒙古大草原;他更喜欢创新,学的是液体发动机专业,最终挑起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院院长的重担——2002年6月28日,33岁的他被任命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院长。当时他正在莫斯科学习,任命是通过电话通知的……
  他,就是贺军科。
  北京、西安等地的多家科研单位向他伸出欢迎之手,他却偏偏选择了藏身塞北大草原的六院牷第一个月的工资买完生活用品后,只剩下5块钱牷与他一起来的40多名大学生,只留下五六个……他带着自己的航天梦留在了大草原
  “喜讯”从天而降时,贺军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但压力没有让在农村长大、卖过西瓜、采过石头、修过公路的贺军科退缩。他说:“年轻人,就要有一种闯劲,越是到艰苦的地方,越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越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在贺军科的眼里,草原很美,一望无际,充满生机。然而,真到了内蒙古,面对的是意想不到的困境:冬天寒冷,风沙大,生活不习惯。
  条件差点,生活苦点,他不怕。北京、西安等地的多家科研单位曾向他伸出欢迎之手,他却偏偏选择了塞北大草原,选择了六院。这里是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曾成功研制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末级固体发动机,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成功研制了返回式卫星用制动火箭发动机,连续17次使卫星安全返回地面。六院研制的系列火箭发动机,曾荣获航天系统唯一“优质固体火箭发动机”金牌,并连续31次保持100%发射成功率的辉煌成绩。
  没想到报到不久,六院就陷入了没有新型号牵引、没有预研课题、没有技改资金的窘境。他第一个月的工资买完生活用品后,只剩下5块钱,连最低的生活费都保障不了。与他一起来的40多名大学生,只留下五六个,其他的都走了。
  他带着自己的航天梦留在了大草原。他要和暂时的困难比一比,看谁更有决心,更有韧劲。
  在贺军科主持下,六院科研“三大创新工程”出台,科研量化管理实施,20多个型号的产品陆续下线……所研制生产的固体发动机在所有试验中保持着100%的成功率。航天领域的许多老专家感慨说这是个奇迹!
  10年间,随着我国国防工业的调整,六院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贺军科也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成长为航天系统最年轻的厅级干部。面对这一切,贺军科感慨地说:“搞科研,就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虚假。你付出的是汗水,回报你的是硕果。”
  一次,研究院承担了某新型火箭发动机的开发任务,面对科研人员报上来的设计方案和预研计划,他感觉数据上有些疑点。重新计算,花了11天,果然查出了一个错误数据,误差只有0.12毫米。他对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说,我们从事的是尖端技术,是国防科研,要的是一丝不苟,不能有半点马虎!
  严谨的科研态度,源于对航天事业的赤诚。
  别人托门子找关系往外调,他一头扎进档案馆,刻苦钻研固体发动机知识。两年时间,翻阅了档案馆全部的发动机设计资料和论证方案,为他从液体专业知识到固体专业的转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扎实的专业知识,长期在机关综合管理岗位上的经验积累,使他担任六院41所所长不久,就主持创下了一个奇迹:从论证、立项到拿出设计图纸仅用18天。而此前,这项工作一般都需要4到5个月。他在科研中大胆推行项目管理和并行工程,按市场配置资源,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程序简化了,效率提高了,工作也进入了快车道。
  也正是在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召下,他们研制生产的固体发动机,在近两年参加的所有试验中,次次成功,保持了100%的成功率。航天领域的许多老专家感慨地说,这应该是个奇迹,是创新的奇迹,是跨越的奇迹!
  一次,批量生产的某型号产品使用中出现故障,理论计算故障率不足1%,远优于用户要求。他亲自查找原因。30多个不眠之夜,几十套产品交叉验证,一个个推断和猜测相继提出,又被一一否定。最终找到了一种概率极小的故障原因,立即召回所有产品逐一检测
  面对赞誉,贺军科虔诚地说,航天人,就要有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只有在超越中创新自我,发展自我,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
  根据中国科学院和欧洲空间局的合作协议,长二丙运载火箭将在今年11月发射地球探测双星。承担这一火箭发动机研制任务的就是六院。
  这次任务,意义重大。它是我国第一次与欧洲空间局合作。与发射铱星相比,对发动机的性能和精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确保这一型号发动机的创新点符合国际要求,贺军科亲自审阅试验方案,亲自坐镇试验,亲自参加论证,亲自推算性能数据……
  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跨越,艰辛没有白费。发动机通过专家鉴定,各项研究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贺军科常说,发动机就是火箭的动力,射程远近,全部取决于发动机,因此每一种发动机型号的研制,都是一次艰难的“跨越自我之旅”。
  航天工业属于尖端技术,对产品的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贺军科知道,六院要想跨越自我,就必须打造过硬的产品。
  一次,批量生产的某型号产品使用中出现故障,按理论计算,故障率不足1%,远远优于用户的要求。有人建议他用统计数据搪塞一下就行了,不要自曝“家丑”。贺军科回答:精益求精,决不回避。哪怕有0.1%的失误,也要尽100%的努力去克服!
  他亲自查找原因。计算、论证、试验,没睡过一个囫囵觉,鬓角也陡添了几茎白发。贺军科明白,后退,就意味着被挤出市场。
  30多个不眠之夜,几十套产品交叉验证,一个个推断和猜测相继提出,又被一一否定。
  终于,一种概率极小的故障原因被找到了。他们立即召回所有产品进行逐一检测,确保了产品的质量。
  一次次的成功和跨越,贺军科没有满足。他的目光又盯在了与国际技术接轨上,他知道自己的担子有多重!
  少年得志不张狂,翱在蓝天志飞翔;扎根边疆不言悔,军科领域写辉煌!带着老领导写给自己的诗句,带着航天人对自己的信任,茫茫草原深处,贺军科领着他的六院继续翘望着浩浩太空,翘望着灿灿祖国航天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