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哲学与科学的历史互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08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随笔

哲学与科学的历史互动
叶秀山
  哲学与科学,都是人类智慧的花朵。它们的各自功能和意义何在,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有哪些区别?这是关系当今哲学研究方向的问题。通过分析二者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按通常说法,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它是一种科学形态的学问,研究的问题是事物之原因,利用的思想工具是概念、判断、推理,只是在表达的形式上有时用“诗—韵文”。当然,哲学不同于一般的物理学、生物学,也不同于数学、几何学,尽管古代希腊哲学受几何学影响很大。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就在于它不停留在对事物原因至结果的一般过程的思考,而是追根寻源,找到事物的第一因,弄清各种现象的因果联系,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这种把握,需要经过“思想”来实现,而除概念外,人们不能“思想”任何对象。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哲学倡导凡事都要经过论证、证明,没有证明的事情是不可靠的。
  哲学在中世纪的欧洲沦为神学的婢女。但是,神学也要寻求哲学的证明,到哲学的理性之中寻求庇护。如对神的本体论的证明,一直既是神学问题,又是哲学问题。欧洲哲学在近代得到长足发展,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由经验主义发展到休谟的怀疑论,引起了科学大厦的动摇,科学失去了自身证明的优势。在科学大厦将倾之际,遂有康德出来为科学护驾。康德的批判哲学精神,在于厘清理性的诸种不同功能,把科学知识限制于现象领域,而为信仰留有余地。他的《纯粹理性批判》针对的是休谟的怀疑论,为揭示科学知识在理论上的必然性、坚定对科学知识的信心而竭尽全力。然而,康德的批判哲学留下一个不可知的领域,即非科学的领域,这个领域虽同属理性,但只是为宗教信仰保留其哲学庇护权。康德以后的德国哲学,都为这个虽为理性但却不可知的非科学领域大伤脑筋。
  在使哲学回到科学道路上来的过程中,黑格尔功不可没。很多年来,欧美哲学很少研究黑格尔哲学,觉得它早已过时;但事实上,我们至今还不能说对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都完全把握了。黑格尔的研究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批评谢林的直觉主义,一是批评和改造康德的逻辑学,这两者都和他致力于使哲学成为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有关。虽然黑格尔哲学受到许多批评,遭到不少误解,但哲学作为一门科学,还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历史表明,科学的发展并没有完全受制于哲学。19世纪和20世纪,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这使一些有识之士重新思考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并把哲学由自然引回到人自身。人们认识到,人不仅仅是自然,人不能概念化,人为人,人为个体。同时,人们也在思考,有没有一个概念体系能够以个体为对象?
  这似乎又使哲学回到了休谟与康德。因为不仅人为个体,大千世界何尝不是个体?概念又何尝能够穷尽?人事幽冥,自然界充满变数。理论不可能证明大千世界,因果关系充其量只是“表象世界”的规律。这样的思考和探索使当代欧洲哲学又一次回到现实中来,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由此,也得出了哲学与科学关系的新认识:哲学是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问题以及有关人的存在的基础知识。科学是哲学的基本存在方式,科学要从理论成为现实,必定要有人的基本存在的尺度;这个尺度是具体的、历史的,超越这个尺度,只能是空泛的,甚至是空想的。科学离不开哲学的人文精神,哲学离不开科学的理性精神。科学和哲学一样,其生命都在于其现实性。
  面对威胁人类基本生存的一切灾变,哲学的人文科学精神的确是一种精神免疫的增强剂,但是哲学的达观,不是宗教的说教。麻醉剂或不可缺少,但更需要的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它来自科学,来自理性,来自艰苦卓绝的劳动,以及这种过程中体现的奉献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