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舞剧《篱笆墙的影子》再次登上北京舞台 芬芳枣花传递时代气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27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舞剧《篱笆墙的影子》再次登上北京舞台
 芬芳枣花传递时代气息
本报记者 刘琼
  十几年前,两部名为《篱笆·女人·狗》和《辘轳·女人·井》的电视剧连续热播,《篱笆墙的影子》这首主题歌几乎一夜间唱红。枣花,这个普通平俗的农村妇女的名字和她的不平凡的命运,自此也符号一样在乡里乡亲的闲聊中被咀嚼和回味。如今,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艺术家们采取当下视角,运用舞剧的艺术呈现,再次观照枣花的命运。他们半年前创作演出了舞剧《篱笆墙的影子》,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精心修改后,最近又在装饰一新的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农村姑娘枣花接受包办婚姻,与恋人分手。婚后的枣花差点被丈夫赌博时输与他人。获救后,枣花与丈夫分手,与恋人结合。然而,社会大环境改变,人也在变化,枣花在第二次婚姻中成为“花瓶”,她的内心再一次感受到伤害。“女人不是那辘轳”,“篱笆墙的影子还那么长”,“再也不能那样活”,意味深长的歌词概括了创作者对女人与家庭的关系、女人走出传统婚姻后何去何从的思索。
  故事脍炙人口,情节简单明了,但将丰富的电视语言转化为肢体语言,技巧上是很大的挑战。编创者下了很大的功夫,结构的创新、音乐的有力补充,是修改后的《篱笆墙的影子》最可圈可点之处。结构明暗结合,戏剧色彩强化,性格鲜明。剧中没有枝枝桠桠,只以枣花的两次婚姻为明线,人物的命运脉络梳理清晰,喜怒哀乐的情绪点染其中。人物性格在两次婚姻、两对矛盾中丰富并成熟。整部舞剧打破传统幕间结构框架,自由进出,跳跃性发展,节奏快捷,一气呵成。主题音乐是画外音,多层次、多声部交织,强化了人物矛盾冲突,饱满生动,交响效果明显,成为舞剧另一条看不见的线。整部音乐由作曲家徐沛东在原作的基础上,几个礼拜不下楼,一个一个音符改写出来。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基础上再创作,既吃力又不讨好。该剧音乐,可以说打破长期以来中国舞剧音乐独立性差的局面,成为一部完整交响曲,如今已灌制了唱片。
  舞剧创作热度近年一直飙升,有人曾称:“舞剧的大年来了”。由小舞蹈而大舞剧,是人们鉴赏习惯改变和鉴赏水平提高的后果,诚然可喜。但创作中的避重就轻、避现实就历史粗制滥造和片面追求大制作、追求得奖的创作心态,着实也带来许多负面的东西:历史题材呼啦而上,帝王将相轮流登场,神话传说占满舞台,野史演义信口雌黄。艺术是生活的再现,生活是多层次多视角的体验。呼唤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的艺术作品,呼唤现实题材,是观众的审美需求。舞剧审视的是一个女人的命运,却选择了大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的变化以及农民从物质贫乏中解救出来后对思想情感甚至人格解放的追求。关注并思考当代中国人生存际遇,是这部舞剧《篱笆墙的影子》被媒体誉为民族舞剧的原因,它虽写小人物,关怀的却是民族转型期普通人的特殊的命运,融入了对历史进程的审视,舞剧因此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人文意识。与动辄几千万元的舞剧大制作相比,《篱笆墙的影子》200万元的投入无疑很节俭。用钱少,效果好,舞台呈现大气而不寒酸局促,时见灵气。金色的池塘,沧桑的篱笆墙,似乎散发着芬芳的泥土气息,实而不傻,土而不掉渣。为了让舞剧走出大城市,走近乡里乡亲,徐沛东说,原来七卡车的道具已精减为三卡车,下一步就可在全国巡演。
  舞剧的灵魂是舞蹈语言。一部舞剧能否在舞台上立起来,没有精彩的舞段是万万不能的。该剧编导张毅,吸收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和戏曲杂技的一些动作,以芭蕾为主体,舞蹈语言丰富多样。年轻编导吴蓓等,思想新锐,编创的双人舞流畅抒情。性格舞蹈“长舌妇”等小群舞,诙谐活泼。但在不同的编导风格中,也明显存在不协调之感。
  去年年底,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田玉斌就透露,2003年,中国歌剧舞剧院新推舞剧《篱笆墙的影子》、《兰花花》和音乐剧《花木兰》。说话间到了2003年8月下旬,《篱笆墙的影子》已是演出市场和舞蹈界的关注焦点。看来,中国歌剧舞剧院正在重振旗威,发挥民族歌剧舞剧排头兵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