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文化的传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28
第15版(文艺专页)
专栏:

文化的传承
李京盛
  文化的嬗变正深刻影响着当代电视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中国电视经过二十多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电视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同时也到了一个向更高、更深层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增强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扩大电视节目的文化辐射力,让电视文化在向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迈进中,能再次异峰突起,这是摆在电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庄严课题。文化纪实节目《回家》,从文化的视角出发,以文化的力度开掘,用文化的精神关照,采文化的养分浸润,用一颗沉静的心,去探寻一个古老的永恒主题,用一股浓浓的情,去渲染一个现代的故事。使人在观赏之后,获得了一种文化上的享受和美感。这种在文化上的自觉努力,精神可嘉,成果可贺,勇气可钦,胆识可敬。
  文化也是一种竞争力,文化的兴衰关乎民族的兴衰。民族情感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情感。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离开了文化,便无从谈起。
  “家”与“回家”,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特色和文化特色。家作为社会生活最小的单位,实际上包含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编导者以此作为切入点,把家庭、家乡、故土、亲人、往事一一串联,以一根文化的“红丝线”,串联起一个个感人故事。在散碎的铺叙中,有一颗纯净灵魂的引导,在娓娓的谈论中,有一幅宏大的背景笼罩。于是,平凡中显现着崇高,现象中蕴涵着哲理。由故乡之思到家园之感,由血脉姻缘到民族大义。这就是《回家》这部作品从人生最细腻处演绎出的微言大义。“尺幅之内,千里之外”,只有文化的力量,才能达到这种深度和境界;只有文化的美丽,才能做到这般的温婉和含蓄。
  我们的先人其实早就在“家”的概念中注入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生理想,“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注解出了小家和大家的关系,升腾着一种以国为家的壮志豪情。“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这种以身殉国,万死不辞的精神,更是“家文化”中的黄钟大吕之声。“漂泊万里,叶落归根”,化人生的沧桑与悲凉为一杯浓浓的思乡之酒。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惟有痛哭”,这首现代的国殇,更是让海峡两岸的每一个中国人“一饮泪双流”。家,是人生最小的生存单位;家,又何尝不是人生最大的精神空间。我们的祖先在汉字中发明了“国家”这个词,这就注定了中华子孙千秋万代在家和国的概念里,永远都有挥之不去的情愫,它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书写在我们的历史中,这就是民族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电视节目如何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如何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回家》节目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