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阅读
  • 0回复

解读苏州“百官共廉”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9-01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广角

  20多年来,苏州市出现了一种“百官共廉”的可喜现象:市(地)委书记中,没有一人因腐败问题受过处分;近10年,苏州市的历任市委书记、市长、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以及下属各县级市四套班子的“一把手”,前后近百人,在任职期间也无一受过党纪、国法的处分。
解读苏州“百官共廉”现象
新华社记者 李灿 郭奔胜
  素有“天堂”美誉的江苏省苏州市,近些年来,不仅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党风廉政建设也令人刮目相看,取得了党风廉政建设“出干部、出制度、出生产力”的良好效果,绘就了“百官共廉”的精彩画卷。
  “百官共廉”出干部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珉认为,反腐倡廉,关键是一把手要敢于抓班子,敢于抓下级,一级抓一级地抓下去,敢于抓自己,以身作则。2002年6月4日,王珉上任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市性大会,就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电视电话会议。一个月后,王珉又与市委常委和党员副市长共14人分头带队,用一周时间,到各单位检查责任制落实情况。苏州市长杨卫泽有个习惯,凡是布置大工程,都把监察局长带上。
  苏州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沈荣法坦率地说,在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干部队伍正气昂扬的大势之下,个别违纪、违法的干部掀不起什么风浪。狭义的“百官”——百名一把手的“共廉”,便延伸为广义的“百官”——广大干部的群体性廉洁奉公。
  苏州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干部,防止干部走上歧路。1997年以来,他们对那些有群众反映,但不构成纪律处分的党员干部,实行“打招呼”教育。6年来,全市共对200多名县处级干部、1100多名乡科级干部打了“招呼”。被打过招呼的干部,极少进一步犯错误。同时,为了让新提拔的县处级领导干部一上任就在廉政上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从1999年开始,市纪委向每位新任干部发送廉政《诫勉书》,至今,已发出120多封。鉴于领导干部违法乱纪多与身边之人有关,从2000年起,苏州在全市实施了以“廉内助(领导干部家属)、廉管家(单位财会人员)、廉助手(身边工作人员)”为主题的“三廉工程”。经常性、制度性的廉政教育,有效地遏制了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
  廉洁出干部。近10年在苏州市担任过书记、市长的人,除1位正常离休外,其余分别升任正、副省部级干部。所属县、区的干部中,有两位升任副省长,有的升为省政府厅长或其他地级市的党政领导,在苏州本地提拔为地市级、县处级、乡科级的干部就更多了。
  “百官共廉”出制度
  这些年,苏州市成了江苏省乃至全国廉政建设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发源地。苏州市纪检监察干部认定:只有不断健全廉政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百官共廉”。
  苏州市是会计委派制的发源地。1996年,苏州市在国有、集体企业全面实行了会计委派制。随后,苏州市进一步在乡镇建立了“会计管理站”,对改制企业实行代理记账制,并在全市5个区和绝大部分乡镇、街道建立了“财务结算中心”。这些制度,被财政部向全国推广。
  1997年,苏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工程建筑有形市场,把所有应报建项目都纳入“有形市场”,严格把好公开报名招投标、资质审查、标底管理、公正评选等四个关口,规范了招投标行为,有效地降低了这一领域的案件发生数。1995年,全市建筑领域发案数为68件,到2000年,下降到只有1件。
  苏州在创设新的廉政制度的时候,思路主要是三条:一是调整权力结构,削减个人权力,对权力进行制约和分解;二是引进市场机制,让权力使用的过程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达到公平;三是运用经济手段,调动广大干部的廉政自觉性。
  几年来,经济发展和改革涉及到哪里,纪检、监察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廉政制度就制定到哪里。苏州市还创造性地引进国际廉政建设经验,实现反腐败的跨越式发展。如苏州工业园区大胆借鉴新加坡的廉政做法。像苏州市率先推出的有形建筑市场、行政审批中心、投诉中心、规范行政收费等等,都是直接从苏州工业园区得到的启发而加以完善推广的。
  “百官共廉”出生产力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珉经常说一句话:“一个称职的干部,不光要干净,还要能干事。贪污腐败要查处,行政不作为同样要查处!”苏州的干部们都知道,百官共廉,决不仅仅是为了赢得一个群体性清廉的名声,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苏州市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认为,廉政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建设一个理性的政治环境,它包括,政府廉洁高效,是一个服务型、阳光型、责任型的政府;社会重法制、讲规范,处处充满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保障。
  廉洁的政风,乃是最佳的创业环境。在此种环境持续保持20余年的情况下,苏州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放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隔几年就超过几个大城市。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2080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居全国城市第五位。今年上半年,在受到非典影响的情况下,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仍达315.51亿美元,仅次于上海,而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长17%;财政收入达到192亿元,增长35%;实现出口总额超过125亿美元,增长60%。如此之高的增长速度表明,崇尚清廉、精明能干的苏州百官,又把苏州的经济建设带入了一次新的发展高潮。
  今天,在当地百姓和在国内外投资者眼里,苏州官员的整体形象是文明、规范,不贪、不黑。韩国三星半导体公司人事部经理吴锡圭说:“三星公司在许多国家办分公司,都要在当地政府身上花一些钱,然而对园区管委会,我们是零成本。”在挑剔的外商、台商面前,苏州的吸引力日益突出。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