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谈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9-04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十年回顾

谈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徐惟诚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人有各种各样的感情,但最强大、最广泛的感情是爱国主义。而爱国主义感情,光靠说教是树立不起来的。
  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是一种有效形式,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要有充分的估计。但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达到的目的是有限的,主要是给人打下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呢?有三个东西:一是自豪感,内容是对祖国的认同,是一种凝聚力,是一种团结友爱的感情,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可以引发出统一国家的情感,不能分裂,这是一个界限,一个原则。二是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仅是在受到侵略的时候,在任何时候都如此。三是使命感,就是总想着我要使这个国家更美丽、更强大;要使国人摆脱贫困,身体健康。中国的原子弹当时是怎么造出来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科学家出去了还要回来?靠的是为国奉献的精神。有了英雄主义,就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在建立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时,还要有一个过程,这就是要克服许多障碍。建立爱国主义需要克服什么样的障碍呢?一个是民族虚无主义,另一个是世界主义,再一个是极端个人主义。爱国主义本质上是集体主义,但又不是“左”的时候的概念。要克服的障碍中,不仅包括无知,也包括错误的东西,如狭隘的地域主义和民族主义等。
  以为一种教育是万能的,这不可能。我们要研究的是这种教育究竟能起什么样的作用,能起多大作用。特别是要把十年的读书活动放到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去研究,看它有什么样的意义,起什么样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十年的读书活动的确很成功,能够成功符合哪些规律?需要很好地研究。还要特别强调,我们说的爱国主义,我们讲的对祖国的认同,不是空泛的,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祖国,是指改革开放的中国。
  道德认知与道德建设
  在中国现在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道德建设,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困难在于社会的转型。道德观念这些东西都是立足在人的社会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物质基础变了,上层建筑、观念的东西也要跟着变、跟着适应。问题是物质基础还在变的过程当中,它是不稳定的,它本身规范的东西还没有完全形成,又有新的,又有旧的,同时并存,观念的东西也就跟不上,更难于及时地形成规范。这样,就往往滞后。就拿已经有的道理来讲,讲的时候,人家听了,孩子们听了,有的人会提出问题,有的也不提,实际上他觉得你讲的和他遇到的情况不是一回事。
  道德建设最重要的是三个环节,一个是认知,一个是感情,一个是实践、行为。这三个环节触动不了,就谈不到效果。
  学校的课本,要它编得非常之符合社会变动的情况是很难的。课本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它要稳定。所以,只靠学校教材就适应不了现在的社会,社会天天在变化,人和人的关系在变,生活领域物质的东西在变,精神的东西也在变,想问题的方法也在变。实际上,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变了,他的本质也变了,他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的。教科书应该是最基本的稳定的东西。如果没有课外的读物,没有课外的阅读,那就谈不上素质教育。如果把课外读物都塞到课堂里边去,也不行。就是不能把它塞进去,在外边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才能有广泛的兴趣阅读。
  现在我们搞读书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便于每年一个主题,与社会的变化,与思想教育的中心环节相一致,相吻合,而不是每年改一次课本。在这种情况下,把课外阅读的重点放在当年的主题上,就比较容易成为抓手,与社会实践所能感受的东西容易吻合,觉得你讲的东西是我看到的东西,是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学了之后可以去做。我们国家处在这样一个变动的历史阶段,是需要这种形式的。这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只要认真地去做,是很符合社会的需要、青少年的需要、教育的需要的。
  观念要与青少年的实践相吻合
  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要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找到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才能提出适合新情况的有效的办法。如果不是不断地研究新经验,就不可能不断地寻找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观念的东西和青少年的实际、青少年的实践如何能够吻合。
  第六届读书活动的题目是“光辉的五十年”。对这个活动,我提过一点建议,要尽可能使青少年通过自己的活动,加深认识。50年的发展很快,是翻天覆地的50年。仅仅编一本好的书让孩子们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看效果不可能达到。所以,结合读书,还要发动学生自己搞若干活动。比如,可以在小学生中搞一个小活动,出一个题目,叫“我家的第一个”,可以是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机是哪年买的?我家第一个坐火车的是谁?我家的第一个小学生或大学生是什么时候出的……
  有一件事情对我触动非常大,2001年的“六一”儿童节,国家民委和团中央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联合邀请全国各少数民族的100个孩子进北京,住在100个北京市民的家里。消息一传出去,两天内有500多人报名,抢这100个孩子。我就问一位家长,你为什么要抢?他说:“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教育我们,碰到别人要先想到照顾别人。我也用这一观念来教育孩子,他就是做不到。因为现在我们家里只有三口人,我、儿子和他妈妈。孩子碰到的只有我们俩照顾他的机会,他没有任何机会照顾我们,他没有这个实践机会。现在我给他抢一个客人来,在我家里住三天,孩子的角色就变了,他就变成主人了”。
  这个家长讲的“角色变了”这四个字,对我启发非常大。我想,我们爱国主义教育也好,道德教育也好,有许多进不到脑子中的东西,不是道理不对,是他的角色没有变。安徽在“讲公德守法纪”读书活动中组织小品大赛是一个创造,让孩子自己演一个小品,这是一种艺术实践。这个艺术实践是从写剧本开始的。这种艺术实践当然不等于生活实践。但它是生活实践的一种反映,一种凝缩起来的反映。有了这么一个艺术实践的经历,他们可以对有的东西体会得更深刻。这是安徽的创造,许多省都有各种各样的创造。大家都在想,怎样才能把我们的教育搞得更有成效。我觉得像安徽这种经验是可以推广的。除了艺术实践还可以有其他的东西,需要我们很好地思考。
  我们通过把过去的经验好好总结起来,然后再向前走,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