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为中韩经贸合作献计献策——第二届中韩经济与贸易合作理论研讨会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9-08
第14版(财经纵横)
专栏:海外传真

为中韩经贸合作献计献策
  ——第二届中韩经济与贸易合作理论研讨会小记
本报记者 杜海涛
  8月,韩国济州岛树影婆娑,绿草如茵。26日至28日,由南京财经大学和韩国经济经营学会发起、韩国济州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韩经济与贸易合作理论研讨会在这里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和韩国济州大学、釜山大学、庆北大学等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中韩经济合作与贸易交流展开热烈讨论。
  济州岛面积1.845平方公里,是韩国最大的岛屿。它犹如一颗美丽的绿宝石,镶嵌在烟波浩淼的大海中。这里海岸曲折,奇石林立,流瀑飞泻,素有“石头之岛”之称。自古以来,济州岛就是中、韩、日等国重要的贸易场所和交通要道。去年,两国学者曾在南京财经大学进行了第一次研讨,一年之后,在济州大学美丽的校园里,大家再次畅所欲言,共同为中韩经贸合作献计献策。
  统计数字显示,1992年中韩建交,当年双边贸易额为50.3亿美元,2002年已达到440.7亿美元,增长7.8倍,年均增长26%,大大高于同期各自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幅度。“中韩的经济合作,既源于两国之间长久以来的交往传统,也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两国地域相邻、文化相连、风俗相似、商情相通,经济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的这番话,言简意赅。黄国雄特别强调流通在经贸合作中的突出地位。他认为,流通是经济合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的商业合作、多方位的商品流通、多形式的贸易,才能实现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南京财经大学的晏维龙在讲演中分析了中国流通产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他指出,根据我国政府在加入WTO谈判中所做出的承诺,到2005年,我国将允许外商从事所有商品的批发、零售业务,这既为包括韩国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提供机会,也给中国企业增加了竞争压力。中国零售企业要提高竞争能力,就必须加快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应用,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在这方面,韩国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山东青岛又是韩国企业在华投资比较集中的地区。韩国全北大学崔柏烈专门研究了韩国企业在青岛的发展状况。他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给两国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作为投资战略的调整,韩国企业要由过去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高科技产业转移,特别是在零配件和原材料产业的投资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只有这样,企业不仅会在量上而且会在质上提高投资效果,实现投资企业和投资地区的双赢。
  济州岛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业的发展当然是研讨会的热门话题。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洪耘认为,中韩两国同属环黄渤海区域,两国的旅游资源、资本与技术、人员和市场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加强中韩两国旅游业合作是提高两国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一种战略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晓东,首都经贸大学的祝合良,韩国济州大学的朴时四、金炯吉,庆北大学的李正道等也分别就中国高等学校的商业培训、利用外资与国内市场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讲演。大会结束后,两国学者共同游览了济州岛的风景名胜,参观了济州博物馆。这家博物馆展示了济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记载了中韩人民由来已久的交往历史,引起两国学者的共鸣。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徐二明发出诚挚的邀请,明年9月,第三届中韩经济与贸易合作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在28日晚的欢送晚宴上,两国学者共同举杯,相约在2004年金秋的北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