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盲聋哑教育和文字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2-18
第3版()
专栏:

盲聋哑教育和文字改革
教育部盲聋哑教育处处长 黄乃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虽然没有把拼音化列入议程,但是许多代表的发言都反映了早日实现拼音化的要求,而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正是在根本改革汉字的方针下过渡到拼音文字的实际步骤,推广普通话正是为拼音化准备条件。盲聋哑教育所遭遇的障碍,首先就是汉字的障碍;其次是各地方言分歧的障碍,所以早日实现拼音化,对于盲聋哑教育将是莫大的利益。
现在,先谈盲人教育和文字改革的关系。盲人学习汉字是没有可能的。把汉字刻得大大的,盲人顶多也只能摸清像“一、二、三、大、小、王”等笔画简单的汉字。要写,就更没有可能了。盲人的学习,是依靠在厚纸上锥出的凸点符号来摸读的,每一个符号单位,最多不超过六点,只能变出六十三种不同的形状,根本不能用它来写汉字。中国最早的盲字,是利用电码的原理,用两个盲字符号的组合来代替数码;根据“康熙字典”的次序,把北京音的四百多个代表字依次编排出来,并且利用写法上的位置变换,可以表明字的四声。初步掌握这种盲字,能写、能读,要学两年工夫。后来,外国传教士用拼音的方式,根据南京语音制定了一套盲文字母,用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拼成一个字;以后,盲童学校里又添加声调符号,用三个盲字符号写一个字(在方言区,还有所谓广东盲字和福建盲字)。学习这种盲字,初步能写、能读,要花半年到一年的工夫。
以上两种盲字,都没有摆脱汉字的束缚,没有采取词儿连写的方法,像汉字一样,一连串地写下去,这就常有字义不清的毛病。我起初用旧盲字和盲人通信,发现他们多半写得不很通顺,仔细研究后,才知道是汉字的阻碍。
汉字对盲字的巨大影响,还表现在盲字改革的主张上。同汉字的新形声字相呼应,有些盲人主张在拼音之外再增添意符,就是用某个特别符号代表金旁、石旁、三点水、衣旁、木旁……。他们以为这样就可避免字义的含混。此外,还有一些盲人干脆主张每一个汉字都用一个特殊的符号组合形式来代替,使盲字和汉字完全“一致”。当然这些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汉字的传统力量的根深柢固。
从一九五二年开始,我同盲人一起研究,搞出来一套新盲字,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用五十二个字母、顶多只需两拼;同时采取词儿连写的方法,也用声调符号来区别同音词。在技术上,比旧盲字大为简单化了。掌握这种新盲字,能写,能读,顶多只需半年工夫。盲人在学习中自然地掌握词汇,领会语法关系,语文水平就很快地提高了。可是我们还有困难,这个困难就是汉字和拼音文字之间的矛盾。
我们的盲文书籍,绝大多数是从汉字翻译出来的。而用汉字写的书,一般都是不大口语化的,并且常常夹用许多从文言转来的字眼。这些文言词,盲人不容易一下子就领会。盲人群众要求词典,可是目前只有汉字的字典;纵或有词典,也是以单字为基础的,照翻成盲文,又不适用。盲人要学语法,但目前还没有标准的语法书,一般语法书,多半都是根据汉字的材料来分析的,同拼音文字不能完全适应。外国人名、地名的译音也有问题。本来,拼音文字满可以照原音译出,可是社会上通用的是汉字的名称。我们如果把“东京”翻成“Tokio”,盲人学了去和别人交谈,两下就对不上头,所以我们现在仍只得根据汉字的译音转译。
其次,语音的不统一,也增加了南方方言区学习新盲字的困难,一般还不能完全消灭拼音错误的现象。
现在,再来谈谈聋哑教育和文字改革的关系。我国过去七十多年的聋哑教育,没有解决教学手段的问题。直到现在为止,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比手势。用手势教汉字,结果是失败的。因为手势只能表示一些粗略的形象和特征,不能表示抽象的东西,许多讲道理的意思打不出手势来。聋哑学生上了八年的小学,毕业后造句还是不通,语句颠倒错乱是普遍的现象。譬如说,“上合作社去买东西”,竟会被写成“买合作社”。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语言的基础。
聋哑儿童不会说话,是由于耳聋听不到人说,才没有学会说话。现代的教学方法,是口语法:一方面训练聋哑儿童能够看说话者的口形,了解语言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教给字母,教他们发音说话。他们有了语言基础之后,就能够掌握文字了。最近离开北京返国的南斯拉夫聋人协会代表团,他们都是聋人,都完全可以从翻译的口形,看懂他们的民族语言;他们自己也能很清晰地说话,完全不用打手势。
口语法的教学,在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比较方便。苏联聋人还应用指语(就是用手指的动作打字母)。可是我国聋人却要学汉字,汉字又不能用手指打出来,这就给聋哑儿童添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虽然我们已在开始实验新的口语法,用注音字母作识字的工具,按词儿连写的方法来拼词,写句子,可是当汉字还被多数人使用的时候,聋哑儿童也得学会汉字。方言的分歧,也增加了口语法的困难。方言区域的学生,从学校里学了普通话,回家以后,家里人说的是另一种话,口形完全不同,学会的语言不易巩固。这种实际情形,曾使我们对于是否使用方言教学的问题表现踌躇。如果大家都说普通话,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年龄较大的聋人,发音器官已经僵化,不可能学会说话,这样,扫除聋人中的文盲就很成问题。假使有了拼音文字,他们就能够使用指语来学习文字。
所以,盲聋哑人一定会欢迎文字改革,迫切地等待着早日提出拼音化方案来。
关于拼音文字在教学上的效果,我可以提供以下的材料。
今年四月中,我们在上海市盲童学校一年级的两班儿童中,作了一个测验,测验他们的摸读能力和听写能力。这两班学生,在本年秋季开始实验用新的方法教学字母。我们根据逐渐发展盲童触觉的原则,既分析、又综合地安排了字母,在教字母的同时又学拼音和词句乃至短文。学生经两个月的识字阶段以后,就能不迟疑地读出课文来,毋须再辨认字母去拼音。
小孩学普通话是不大困难的,只要教师的普通话说得好一些,学生就会学得好一些。我们看到这两班的教师,一位是湖南人,一位是苏北人,由于她们很刻苦地学习普通话,虽然说得还不够标准,但也过得去。儿童在她们教导之下,在开始上课三周后,毋须老师领读,就能自动拼音,并能读出拼音字的四声来。在课堂上,孩子们已经开始习惯用普通话回答老师的问题了。我们测验的结果是这样的:
摸读方面:
甲班十三人,从十二岁到十四岁。摸读材料是一篇苏联的儿童故事,里面有不少生词,相当三年级的课外读物。先由老师朗读一遍,然后由学生一段一段地轮着读,用马表计算时间(字数以汉字计算)。他们平均每分钟摸读三十三字,最快的摸读六十九字,最慢的摸读三十字。
乙班也是十三人,由七岁到十二岁。摸读材料是语文第二册中没有教的课文,没有什么生词。测验结果,平均每分钟摸读一百二十字,最快的摸读一百四十三字,最慢的四十八字。
听写测验是个别进行的,由于时间不够,两班共测验了十八人,其中包括写得快的、写得慢的和中等的。听写材料是相同的,就是用语文第二册后面没有教过的课文。测验结果,平均每分钟写二十一字,最快的写三十五字,最慢的写十八字。测验成绩中的错误,包括错字、漏字、拼音错、写反字母等等,只有百分之一点二。
新盲字对成年盲人的教学效果,我们还没有精确的测验材料。但是根据同个别盲革命残废军人通信得到的情况,大体说来是这样:过去没有文化的盲革命残废军人,在经过半年到八个月的学习后,可以写七、八百字的墙报稿和快板。过去读过一两年书的,进步特别快,八个月后能写长达两三千字的文章,曾在报纸和广播上发表。我曾经收到广东一位双目失明的革命残废军人的来信,信中详细地叙述了他艰苦学习的过程。他只剩下两个手指,过去只认识百多个汉字,可是在四个月的刻苦学习后,他的盲文信已写得比较通顺、流利,只有少数分词和拼音的错误。
虽然盲文有它的特点,但是从以上的材料看来,拼音文字的优越性是可以肯定的。用它进行小学教育和扫除文盲,比汉字要有效得多。
实现拼音文字的一个重大步骤,就是推广普通话。这是一个广泛的群众性运动,要从各方面努力进行宣传,形成一种热潮,使大家都来积极地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实现文字的根本改革——汉语的拼音化准备必要的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