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水土保持是山区农业增产的一项根本措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2-22
第3版()
专栏:

水土保持是山区农业增产的一项根本措施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竺可桢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指示,我和植物、地理、农业等方面的科学工作人员共六人,在本年九月十日到二十六日视察了山西省西部和北部的水土保持工作。由于山西省党政各级负责同志的热情帮助,使我们能够在半个月内视察了太原、汾阳、离山、太谷、宁武、神池、五寨、岢岚、兴县、大同、阳高等地,并且较详细地视察了离山王家沟、兴县蔡家崖和阳高大泉山的水土保持工作,和一些地方政府的负责同志、农民、劳动模范、科学工作者举行了十一次座谈会,对晋西、晋北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大略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现在把它写在下面。一
水土保持是提高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它同农业生产是密切结合的。我们知道,黄土高原区的总降水量,虽然每年一般只有二百五十到五百公厘,如果能够尽量利用,还不能算少。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有它的特殊性,雨量集中在夏末秋初,七、八、九三个月的雨量占全年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五,而且年变率很大,平均达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加上地形起伏坡度很大和黄土性质粗松等自然条件,遇到暴雨,水份大量流走。同时随着水份的大量流失,肥沃的土壤也被冲走了。据估计,黄土高原区每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损失土壤三千七百万公吨,每年从这些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钾肥料达到目前全国所施用化学肥料的好几十倍,以致产量低落,肥料、饲料、燃料俱缺。再加上过去反动政府只知剥削农民,农民被迫上山开荒,广种薄收,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不但使黄土高原有十年九旱的现象,而且造成了黄河中、下游的严重灾害。显而易见,在山区如不抓住水土保持这一根本措施,是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而要想搞好水土保持,也必须组织农民群策群力合作进行。劳动农民的经验也证明这一点。在我们这次所到的山西榆次、忻县、雁北等三个专区所遇见的一些丰产劳动模范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是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如离山的李金宝、兴县的贾保执和阳高的高进才。不论他们所采取的是修等高埂、筑梯田、挖鱼鳞坑等田间工程,打坝淤地、挖卧牛坑、排水渠、打旱井、修谷坊等水利措施,或者是深耕、密植、草田轮作等耕作技术的改良以及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等,几乎没有一样不是为了蓄水保土、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因而也没有一样不就是水土保持措施。例如贾保执用修梯田、挖水窖等办法,使白家沟生产合作社二千亩地从过去平均每亩只产粮食四十斤提高到一九五三年平均产一百四十七斤。今年山西西北部虽遇大旱,但估计合作社每亩还可产五十斤,较社外单干户没有进行这些措施的土地平均多产一倍。又如李金宝用深耕(保墒)密植办法得到丰收。一九五四年李家沟合作社十一亩丰产地平均每亩收玉蜀黍一千零三十斤,其中有一亩产至一千四百三十二斤。由此可见,黄土高原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对农业增产有着多么重大的作用。
要怎样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才能达到水土资源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呢?据我们这次的视察看来,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农、林、牧、水的统一规划,进行综合开发。过去各有关部门虽然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做了不少水土保持工作,也起了一定作用,但因为缺乏统一的规划,往往开荒、放牧和封山育林发生矛盾;停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又影响群众的粮食和燃料、饲料、肥料问题的解决。群众对这种农、林、牧、水互不配合的做法是有意见的。而且由于水土流失现象关系到地貌、水文、植被、气候、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采取改造措施的时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自然特点,有重点有分别地采取农、林、牧、水的综合措施,进行全面规划。并且应该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渐过渡,使山区林、牧业得到适当的发展。这是既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又符合自然规律的。
特别应该指出,目前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到来。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大量劳动力,这样便为水土保持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农业合作化的同时,必然要求而且也有可能来发展多种经济,采取较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措施,以改变目前山区生产的面貌。同时,只有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修筑田间工程、植树造林、栽种果树、播种牧草、改进耕作、举办小型水利,才能使合作社的生产收入不断增加。再通过山区生产的远景规划,使农民看到了把穷山沟变成富山沟的发展前途,从而反过来促进合作化的发展。
这样,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开发河流水利根治河流水害的根本方法,而且是一项群众性改造自然的伟大工作,是提高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减免平原洪涝灾害的有效措施。山西省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它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特别在目前,水土保持应该成为山区农业合作化技术改革的主要工作内容,同时也必然要成为有关的科学研究人员为山区农业合作化服务的主要工作。
我国黄土高原区共有三十七万平方公里,其中丘陵沟壑区占了二十三万八千平方公里,即百分之六十四,高原沟壑区占四万五千平方公里,即百分之十二,两者共占黄土高原区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六,此外是石山区和风沙区等。即在高原沟壑区如陇东董志原上,沟壑的面积也扩展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今年五月间有机会和苏联地理学家格拉西莫夫院士、土壤学家柯夫达通讯院士一同到甘肃平凉专区西峰镇,参观了水利部的水土保持试验站和附近农民的水土保持工作。他们曾指出陇东的水土流失主要是沟蚀而非面蚀;同时,“固沟”也是消极的防止沟头进展的办法,沟的自然坡度、乡村的道路都会引起陷穴和侵蚀。
因此,我认为在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的根本问题是对于沟的改造和利用问题。因为(1)沟是迳流集中、水土集中,引起冲刷、泻溜、陷穴的薄弱环节;(2)沟中常常是最肥沃的。就是说,沟是水土流失的矛盾集中点。黄土高原缺乏的是水,而沟中的水份最丰沛;黄土高原缺乏的是肥料,而沟也是肥料比较多的地方,因此,在沟中植树种庄稼总是丰产的。如能对沟加以适当的利用和改造,再配合梁、峁、坡上的其它措施,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黄土高原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二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他们艰苦卓绝的长期生产斗争的经验中,获得了不少对于水土保持的宝贵知识,其中最可珍视而为全世界山区劳动人民所普遍采用的是梯田这个制度。梯田起于何时我们还不知道,但元王祯农书中不但已有梯田的说明和图,而且告诉我们老百姓如何被统治阶级逼迫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才想出开山造梯田的办法。他的梯田诗极其生动逼真,诗说:“世间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谁名题,非水非陆何所兮,危巅峻麓无田蹊。层磴横削高为梯,举手扪之足始跻,伛偻前向防颠挤,佃作有具仍兼携。随宜垦斸或东西,知时种早无噬脐;稚苗亟耨同高低,十九畏旱思云霓。凌冒风日面且黧,四体臞瘁肌若刲;冀有薄获胜稗梯,力田至此嗟欲啼。田家贫富如云泥,贫无锥置富望迷。古称井地今可稽,一夫百亩容安栖,余夫田数犹半圭,我今岂独非黔黎,可无片壤充耕犁,佃业今欲青云齐。一饱才足及孥妻,输租有例将何齐,惭愧平地田千畦。”这是何等富有人民性的一首诗。这首诗从头到尾充满了控诉和愤慨。我们从历史的记载知道元朝正是大官地主压榨老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他们侵夺农民开垦的良田,使农夫不得不上山开荒。霸占掠夺行为竟如此普遍,甚至当时皇帝也不得不下谕禁止。
所以梯田是封建时代劳动人民被迫上山开荒,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保持水土的一种办法。目前我们山区的广大劳动群众在同自然作斗争中,仍在继续创造着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由于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这些经验都能得到及时的整理和提高。根据我们在山西所了解到的,可以举两个例子作为劳动人民同水土流失作斗争的典型经验。
例一,大泉山。大泉山在山西阳高县东南二十五里,属于永定河上游的黄土丘陵区。大泉山一共包括有大泉山、井沟梁、骆驼凹、孙家山等四个小山,面积共约五百亩。这个山在未改造以前,是一个极其贫瘠的地方,单大泉山一座小山,就有小沟三十二道,大沟九道,沟壑前进每年约一——二公尺,水土流失严重,山上不长山柴蒿草,人们难以生活。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五年,张凤林、高进才两人先后来到大泉山,开荒种地,打算积点钱修庙留名。但是这里是“天旱庄稼不长,雨涝又要成灾”,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向天旱和洪水作斗争。经过了好几次的失败,他们才摸到了一系列的同水土流失作斗争的方法,作出了“要想用水、先当治水;蓄水保土,就能抗旱”的治理方针。他们因地制宜地采取了挖鱼鳞坑、堵沟、培埂、修梯田、开渠等田间工程,并且种植果树林木,进行了一些耕作技术的改良。经过十七年来的辛勤劳动,特别在解放以后得到当地党政领导机关的鼓励和支持,大泉山的面貌已经彻底改变:花果满山,杨柳成林,生产发展,生活提高,水土流失已基本上被制止。整个大泉山现有果树林木三万多株,每年收入三百四十元,预计五年以后,每年可收入三千多元。同时他们还有几十亩梯田和坝埝地种着农作物,收成很好。去年他们两人共卖给国家余粮三千斤。他们对解放后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很是感激,思想觉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在也不再迷信了。两人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并且娶了老婆,生了孩子,盖上新房,过着幸福的生活。
例二,羊井底。山西平顺羊井底乡在浊漳河上,基本上是个石山区。东南北三面环山,起伏不平,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坡陡沟深,河流急湍。有些农民被生活所迫,乱开荒山陡坡和滥伐树株以及深刨柴根,因而形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据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七年的统计,共开荒山约达二千余亩。在这同时,仅黎园沟一道河内就被冲掉良田五十八亩,还有一百五十亩土地受着冲刷。此外,每年还有五百八十多条堤岸坍塌,使大块良田变为石滩。致使农、林、牧生产逐渐降低,每亩平均产量一百五十斤,每人平均仅得二百五十斤。因此农民生活困难,百分之七十的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但是,羊井底乡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着群众几年来的积极努力、艰苦奋斗,依靠着科学力量的支持,他们的生活面貌已起了很大变化,水土流失现象已得到基本控制。一九五三年,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郝景盛为首的一个勘查测量小组到达了羊井底乡。他们对地形、土壤、地质等进行了调查,同乡干部、群众一道,到现场查勘,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分沟分坡分片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羊井底乡全境土地利用、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十五年建设规划。并且立即向群众宣传,交给群众深入讨论,反复修改,然后召开全乡群众大会一致通过了这一规划。同时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以合作社为基础成立了羊井底乡水土保持委员会,着手筹划这件事,全乡动员起来,走上有计划建设的道路。几年来克服了不少困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山坡治理上,采取了先封后造的办法,封山育林一万亩,荒山播种三千一百四十亩,砌岸二百三十四条,修梯田三十九亩。在沟壑治理上,采取了“自山顶到山底、先支沟后干沟、由河内而河外”的办法,已在全乡各个支沟干沟内建筑起谷坊二百八十座,并栽护沟林四万四千株,同时,还栽了很多苹果、葡萄、梨和核桃、花椒。因为牲畜饮水、吃草问题得到解决,畜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农、林、牧全面发展的结果,羊井底乡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今年武侯梨领导的社总共收入七万六千二百二十三元,大人小孩每人平均收入七十九点五六元,可折原粮一千三百二十六斤,生产、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村庄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农民们看到这些事实和想到十五年的远景,不禁就唱起“高山松柏核桃沟,河床两岸插杨柳;满山遍野是五果,骡马成群五谷丰收”的诗歌,更加提高了建设山区的信心。
以上说明了我国劳动农民长期以来,在同水土流失作斗争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经验是极为丰富宝贵的。我们科学工作人员必须十分重视这些经验,学习这些经验,要像毛主席所指示的那样,拜老百姓为老师,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当群众的小学生。那些不重视群众经验,甚至还说什么中国农民不知水土保持的重要等等的人,必须及早清醒过来,才会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有所贡献。
同时,由于群众的经验还不可避免地带有地方性和局限性,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一个水准上。科学工作者必须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巨大的研究试验工作,因地制宜地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提高和指导群众的工作。例如,修筑梯田,正如上面所说,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地形坡度、土壤性质等)下,梯田究竟应该如何修筑,则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经验和科学数据。又如阳高大泉山的经验虽然很好,但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林、牧业的综合开发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果树品种的选择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有待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解决。过去老百姓已培育了若干牧草、灌木、藤类,对于覆盖地面保持水土起了作用;但是适宜于这个区域的不尽适宜于另一个区域,必须由植物学家精心选择。如甘肃天水水土保持站培育的草木樨,目前在西北已大量推广,为农民所乐意接受,对水土保持起了很大作用,即是一例。还有一些基本性的理论问题,如黄土的性质和成因、侵蚀类型(迳流、陷穴、崩塌、泻溜等)和小气候等的研究,在水土保持研究工作中也应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及时的科学指导和提高。
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随着大规模水土保持运动的开展,对水土保持的科学研究工作将会提出更迫切更多的要求,我们科学工作者应该满怀信心地来完成这个伟大而光荣的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