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家有小学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9-26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家有小学堂
邵丹
  “你再把这一节弹一次吧,”我先生强忍着噪音折磨带来的恶劣情绪,要求小男孩再弹一遍钢琴练习曲。小男孩当下哭了,他凭直觉已感到我先生的不满,自尊心受挫,泪如雨下。我先生安坐如山。小男孩的母亲也不动声色。——他们都见惯了美国小孩自尊心过强,最轻微的批评也可能引发最极度的反应。
  没办法。这是美国,教育理念不同。美国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有天分,这固然很好,但也导致教育方式演变成“从不批评”,因为批评可能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生生地扼杀了一个“可能的”天才。
  “很好。但让我们再来弹一次,这次弹得慢一点,好吗?”我先生满面含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句话,事实是学生弹得节奏音准全无章法,他在强压怒气。我猜测他现在只能想象当年在国内教学时的风光时刻,他很可能早一脚把学生“踹出门外”,大吼一声:“练好了再来!”陪同前来的学生家长更是诚惶诚恐地说“对不起”,还得说声“谢谢”。然而我先生几年教琴,性子早已磨平,现在甚至懒于想象。
  说到美国的学生家长,我先生只能仰天长叹:“说明白了,他们就是学着玩玩的。”而且不是中国人的玩法。中国人要玩也要玩点名堂出来,交了学费就得讲究经济效益;可在美国,所谓玩就是到老师这里来玩玩,回家也能多一样“寓教于乐”的玩具,免得一放学就闷在家里,能闷出心理疾病。
  说实话也怨不得家长。美国学校下午两三点就放学,凡是十二岁以下孩童必须时刻有成年人看管。一般只能送回家里让家长看管,可是家长要上班,就只能再送到所谓“课后学校”,或找保姆——我先生总爱说自己的工作是保姆,绝不是什么音乐教师。
  等孩子终于过了十二岁,家长又开始担心男孩学吸毒,女孩不小心怀孕。做人难,做美国孩子的家长更难。我某位朋友的女儿正处于青少年期,这是美国家长最头疼的一段时期。一提到学校要组织郊游,还在外露营一夜,朋友就心惊胆颤:“什么?又要郊游了?一个老师看10多个少年男女哪里看的过来?完了完了,我女儿会不会被哪个坏小子骗了?我想开车跟过去,可我得上班啊……”
  “寓教于乐”当然是好事。说不准古典音乐可以感染孩子的情操,还真能像某项研究所说,提高孩子的智商。除了音乐,还可以让孩子学点别的,如果是华裔,就可以学中文、学武术、学绘画……只要家长还有一分钱,就不要让孩子闲着。每天学这学那,忙得不亦乐乎,父母就是他们的秘书,到点送他们到各个课外学校或私人教师家。
  硅谷有大量高收入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教育事业欣欣向荣。这两年硅谷惨遇有史以来最剧烈的经济滑坡,好在我先生的收入还在稳定增长。基础稳固了,我先生不像当初刚刚开馆授徒,收个新生就兴奋一阵。现在的他最快乐的两件事莫过于:学生因故不来上课,他可以光明正大地逃课;或者他收到了相对听话的学生,可以理直气壮地开除忍无可忍的学生。
  偶尔也有例外。前几天又有一个小男孩因“再弹一遍”的要求而自尊心受挫,就是不肯弹,母亲不耐烦地催了几次,他索性嚎啕大哭。好在课已接近尾声,无奈,母亲便拉着男孩离去。这边门才关上,就听得门外母亲的吼叫:“哭什么哭!就知道哭!为什么不好好学?!你再哭!你再哭!”——当然不敢打。平时孩子自己摔青了胳膊,学校也可能打电话调查是否被家长殴打,如果确是家长动手,便毫不留情地诉之于法。
  男孩越哭越凶。我听得出那位母亲气狠狠地拽孩子,这就是美国的体罚吧。男孩终于停止恸哭,而我先生和下一位领孩子来上课的家长面面相觑,说不清是为了许久没见过这种“严格教育”,还是为了感叹美国教育太难。我先生尴尬地笑笑说:“美国真是孩子的天堂。”可惜正要练琴的学生琴艺尚可,中文却五音不全,十有八九没听明白。她面无表情地弹出练习曲的第一个音符……(附图片)
  徐鹏飞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