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德美关系 重握手 不言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9-30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解析

德美关系 重握手 不言欢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9月25日,德国总理施罗德与美国总统布什利用出席联合国大会之机,在纽约双方下榻的饭店举行了40分钟的会谈。这是施罗德在去年5月22日与布什总统在柏林晤面会谈16个月以来,两国领导人的第一次会谈,因而引起了欧洲舆论界极大的注意。人们想要知道的是,这次会谈意味着什么:是意味着德国软化了其反战立场,靠拢了美国?还是美国“原谅”了德国?
  应该说,是美国占领军在伊拉克的困境促使美国修改了它对德国的态度。自美国总统布什5月1日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战事结束以来,伊拉克政局始终没能按照美国的设想迅速稳定下来,暴力活动不断,伊拉克临管会至今无法取代美国实施有效的治理,美国不得不求助于联合国,不得不调整对西欧反战国家的一概拒斥的立场。据此间舆论报道,美国著名的保守主义思想库“传统基金会”的约翰·哈尔斯曼提出了一个新公式:“支持英国,重拉德国,冷落法国”。按照他的定位,德国是属于可以拉拢的“动摇国家”,具有能决定两个阵营的多少数的作用。换句更易懂的话来说,美国要在德法这个反战同盟中打进楔子,因为布什认定,法国是有意组成反美战线。他在几天前的一次讲话中明白地说过这一点。正因如此,布什首先向德国伸出了橄榄枝。在会见施罗德的前一天,他在对福克斯新闻电视台的谈话中说,他理解施罗德的反战态度,因为施罗德当时在竞选。此外,德国对萨达姆危险性的认识跟美国不同。布什又说,因为德国许多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仍然很深,因此“德国人从根本上说是和平主义者”。
  对于施罗德来说,他的反战态度使他赢得了国内民众的支持,也赢得了大选。但是,一方面美国毕竟是德国最重要的盟友,德国不可能承受长期与美国关系恶化的后果;另一方面,在过去的16个月中德国外交的实践也不能不使它认识到德国目前外交影响力的界限。它自己不能使美国回心转意,不得不与法国和俄罗斯结成某种形式的反战同盟。但尽管如此,他们也未能制止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
  因此,德国这几个月来也做了不少努力,以图修复德美关系。其一,承诺扩大在阿富汗的使命;其二,准备在伊拉克重建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前提条件是联合国成为伊拉克重建进程的主导者。在这方面,德国认为,美国以拉姆斯菲尔德和切尼为首的新保守派势头有所削弱,因此,在这个时刻恢复与美国的双边关系是适宜的。
  然而,从施罗德和布什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来观察,双方的分歧依旧,立场并没有接近。施罗德的发言主张建立“有效的多边主义”国际秩序模式,等于是对布什为“预防性战争”辩护的发言的直接回答。而且,施罗德还有意提前散发了这份发言的文本。此外,施罗德与法国一道,仍然明确主张在联合国主导下尽快将伊拉克还政于民。
  德美两国领导人在时隔16个月以后重新握手,这个事实本身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两国裂痕之深。应该说,裂痕发生是冷战结束的新形势所决定的一个带有必然性特点的趋势,正如《柏林日报》所说,大西洋两岸关系一个时代的结束开始于苏联的消失,而现在完成了。“曾经是德国外交政策基本信条的听命于美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又不一定意味着德国外交回旋余地的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强。一个现实而突出的问题是,德国如何处理它同美国与法国这两个对头的关系。以往历届德国政府的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决不在它们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德国实际上是选择了法国。这本身表明了德国作为一个国际舞台上的中等国家的局限,即正如《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所说,“如果它放弃了盟友政策中精细掂量出来的平衡,那它很快就会掉进新的依赖性中去”。德美关系的改善将为德国提供一次对德国的国际利益、外交影响力和外交政策方案思考的机会。《柏林日报》认为,加强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和联合国的作用,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关系”,应该是一个“自信的外交政策的目标”。(本报柏林9月28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