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创造从农民的追求中来——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农村新貌带来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03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创造从农民的追求中来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农村新貌带来的启示
“三个代表”在基层采访团记者 南辰 陈澎 胡成勇
  煤用完了、餐桌上要换口味了,只需打一个电话,整车的蜂窝煤和各类新鲜肉、菜便会送到家中;
  喝的是自来水,用的是内铺瓷砖的水冲式厕所,走的是水泥路。门前屋后,种上了花草、摆放着盆景。道路两旁装上了亮堂堂的路灯,生活环境要搞卫生评比,每周一次卫生检查,结果张榜公布……
  这些便捷的配送服务、良好的卫生习惯等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出现在偏远而又世代贫穷的贵州省的山窝窝里,怎不令人咋舌?
  事实就是这样,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正在进行一项看得见效果、摸得着变化的创造——“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活动。这里的农村正在向先进的现代文明大步迈进!
  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中,余庆县组织全县千名干部进村入户、夜宿农户、访谈农户后,了解到农民现阶段主要有4个方面的渴望和追求: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农民的追求成了全县党员干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工作目标。
  敖溪镇大坪村37名老党员,在“乐在农家”活动中,每人立下一份“特殊遗嘱”。村里由7名威望高的长者成立了“丧事简办事务小组”,负责统一安排和操办村里的丧事。过去,办丧事做“道场”至少要5天,长的达9天,花费近万元;如今,丧事3天完成,总共只花2000多元。
  “以前,只要锅里勉强有碗饭糊口,身边儿女一大群就算我们农民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啦。现在,这叫造孽。”花山苗族乡万里村罗家寨村民组的刘德强说,他的大儿子与他的想法一样:绝不多生一个娃。
  “四在农家”活动不但改变了余庆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思维,也成为拆掉干群之间“隔心墙”、架起干群之间“连心桥”的一条纽带。为了实现农民的追求,余庆县的广大党员干部更多地接触农民、服务农村,全县选派了369名国家干部到村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共为群众办实事5500多件。群众许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冯家河坝村民组组建了一支青年突击队,培育了一批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创建了一片农村青年经济结构调整示范带,建设了一片“共青林”。老党员则是大沟村民组建设的带头人。腾大发干不了全活,就每天步履蹒跚地在工地上给大伙倒茶送水。陈永发年近60岁,仍同年轻人一起干,不叫苦、不喊累。群众看在眼里,受到极大鼓舞。
  关兴镇关兴村金斗湾村民组,过去是远近闻名的“难管村”,村民吵架、赌博、酗酒等现象很普遍。开展“四在农家”活动后,从区委书记任上退休回家的老共产党员张伦权自费带领一些村民到附近的村寨去学习“四在农家”的经验,回来后发动群众一起搞硬化路面、美化庭院、厕所改造等公益事业;在农村党建工作上,他积极发展新人,仅2001年以来就有多名新人入党。
  张伦权告诉记者,他的时间安排得相当充实:用1/3的时间休息养病;用1/3的时间考虑村组的各项建设,积极奔走筹措资金;再用1/3的时间为美化村里的环境作出示范。
  一位在余庆县工作多年的干部向记者介绍:过去,县里也针对农民发动过很多活动,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就是没把好农民思想的脉。
  “四在农家”活动就不一样了。上个世纪90年代,余庆县罗家坡的农民最先自发地对这项活动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摸索和实践。随后,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中,遵义市和余庆县的各级组织敏锐地发现并积极培植了这一新生事物。他们在罗家坡农民原始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提炼、规范和推广,结果好得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据新华社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