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农民的小医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2-25
第3版()
专栏:

农民的小医院
沈杰
四川省内江县史东乡农民有了“小医院”的消息,已经在附近一带传开了。邻村来参观农业合作社的农民总爱先看看“小医院”,省里、县里来的干部也要看看“小医院”。
史东乡的“小医院”是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成立的。当时,全乡已经建立了八个农业合作社。农民组织起来之后,生产上的困难一般地都克服了,唯独社员的治病问题不好解决。社员生了病,要跑好几里路,渡过沱江,到史家街去看,往返费时费钱。中共史东乡支部和各个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共同研究了这个问题,建议成立农业合作社联合保健站。经社员讨论,一致同意了。没有房子,社员们共同整修了二间破房子;没有药品,县卫生科给了些帮助,并且从老社中抽出一些公益金来买;医生呢,恰恰社员中有中医刘玉林、西医廖仲昆,女社员王宗银也有些接生常识,经过各个农业合作社的讨论,让他们作了医生和保健员。合作社按照他们的技术特长,工作好坏,由各个农业合作社按人口多少付给他们固定的劳动报酬。这些工作准备好了以后,史东乡八个农业合作社的“小医院”——联合保健站成立了(现在已经改为十五个社的联合保健站)。
保健站的医生和保健员对全体社员的健康非常关心。保健员王宗银积极负责,使三十多个孕妇都安全地生下孩子,并且把孩子养得很好。平时社员们得了病,不管天晴下雨,白天黑夜,只要到了保健站,医生都很热心地诊断治疗。社员得了急症,就是夜里,医生得到信也要背着药包到病人家里去诊治。每到农忙的时候,医生就背着药包一个社一个社地巡回治疗。凤凰农业合作社社员郑清云,患了湿瘟症,喉头烧烂了,吃不下饭,说不出话。一家人哭哭啼啼,并且准备了棺材。正在这时候,从事巡回治疗的中医刘玉林来到这里,马上设法急救,后来连续到他家看了二十多次,终于使郑清云恢复了健康。
保健站的成立,不仅使社员的疾病得到了及时诊治,保障了社员的健康,而且为社员节省了很多钱。过去社员到场上看病,挂号要出挂号费,请医生要出出诊费,过河要出过渡费……。社员们有了自己的保健站,这些开支都节省了。近一年来,保健站共给社员治病九千二百五十四人次,社员们共节约门诊费、过河费、医药利润费约一千二百多元。同时由于保健站设在本乡,群众居住集中,又采用送药上门、巡回治疗的办法,大大地减少了社员到场上治病的往返时间,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据估计,到保健站每治一次病至少要节省两小时,一年约节省劳动日二千三百多个(按每日工作八小时计算)。
由于保健站解决了社员的治病问题,社员十分爱护保健站和关心它的发展,都称它为自己的“小医院”。现在这个保健站已有中药二百二十多种,西药二百五十多种。全乡十五个农业合作社今年又都获得增产,各社都按照生产增加、公共积累增多的原则,提留公益金百分之一,全乡共提留二千五百多元,准备从中抽出百分之三十,作为社员卫生福利事业之用。
保健站除给社员看病之外,还给非社员看病,只收一点门诊挂号费和出诊费。社外的农民都感到保健站对自己很有好处。桑园乡贫农晏少清的孩子得了支气管炎,浑身发热,昏迷不醒,到茶家山场上去看,医生说没有救了。后来他听说史东乡农业社有个“小医院”,便和他的爱人冒雨抱着孩子找保健站的医生看。当天夜里,医生给他的小孩看了六、七次,打了四针,第二天就退了热;临走的时候,医生又让他带了一些药,给孩子吃。几天以后,孩子的病好了,他两口子到处讲合作化的好处,小医院的好处,不久他便申请加入了农业合作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