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低啸而过的擦边球——值得关注的经典缩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07
第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低啸而过的擦边球
——值得关注的经典缩写
本报记者 徐馨
  有这样一记擦边球
现如今,信息量的迅速流动与紧张的生活节奏,对人们的阅读提出了挑战。生存状态的变化为人们细细品味文学经典设置了障碍。一家出版社曾就此向750人展开问卷调查:不到30%的人选择阅读文学名著。与此同时,各大书店出现了各种装帧精美的文学经典缩写本(简写本)。这时的作品看起来薄了很多,读书人的神态虽然集中但眉宇间也不无轻闲。
  在传统的经典阅读平台上,图书策划者、执笔者与出版者打了一记擦边球,赢得了来自看台的喝彩,也招来了一阵嘘声。
  毁誉交加的擦边球
不同的裁判对这个球有着不同的评判。
  “我喜欢文学,却不得不选择‘精装修小户型’名著。”上海一家出版社曾对1000名大中学生调查。54%的人喜欢读名著,但没有时间;15%的人认为原著太长,读起来吃力。名著的缩写本与绘图本的出现,正满足这一类读者之所需。每天仅仅是十分钟的时间,这样的一本小书就会带给读者瞬间的喜悦与对当下的超越。他们帮助繁忙的读者,在成功地完成社会角色之余,也给内心深处的自我一片呼吸的天空。
  “快餐文化,我不吃!”更多的人则认为被缩减了的名著简写本已经没有了价值。试想如果托翁百余万字的《战争与和平》被缩减成几万字的口袋书,读者还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托翁的魅力吗?雪夜拥读沁着墨香的“砖头书”,曾经是多少人的追忆和留恋。在享受着快捷阅读的同时,读者也失去了慢慢品味一部好书的个中滋味。可以说,阅读口袋书式的文学名著,读者获得的,是对故事情节的追求,失去的是审美愉悦的过程。
可听到那一声不安的低啸
  从创作、出版到读者的接受,一部经典作品的形成周期是很漫长的。当下层出不穷的文学经典缩写本的出现,暗示了操作的相对简易与质量的良莠不齐。一个个颤颤微微的擦边球引人反思。
  首先,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和需求不能成为我们观察社会全貌(尤其关注文化领域)的障目之叶。擦边球就折射出了人们浮躁的心态。进入20世纪后半期,经济在持续发展;同时,平面化、简单化成为某种普遍的精神状态。人们对文学经典的态度就证实了这一点:厚重朴素的著作被人们冷落;精美的缩写本虽然只承载着微薄的文化含量,却在市场中赢得商机。
  回归到文学的根本问题,简写本承担不了文学经典的使命。引领人们拨开浮尘,守护本心,让人们去体验真、善和美是文学的意义。阅读简写本只是通向这种感悟的引桥。文学的载体是文字:传世之作的文字往往是增一字则胖,减一字则瘦。随着内容和语言的缩水,简写本使原著艺术上的很多魅力消失殆尽。
  最后,从技术上分析一下这个擦边球。好的缩写者,对原著领悟深刻,并力求在缩写本中展示原著的精华与传神之笔,从而使简写本成为原著的导读,值得称道。相反,缩写本则成为彻头彻尾的、可有可无的娱乐产品。
  名著缩写本与绘图本的出现是适应多元化时代、大众文化时代的进步。但是,片面追求阅读的短、平、快,忽视了文化创造者与传播者的责任,就值得我们反思与担忧了。倘若缩写本最终湮没了文学经典,倘若我们的后代甚至不知道经典的存在,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在我们为擦边球巧妙的弧线击掌时,可又听到它落地前不安的低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