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掀起学习文化的热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2-25
第6版()
专栏:

掀起学习文化的热潮
一个有文化的偏僻山沟编辑同志:
山西省平顺县底河乡是一个偏僻的山沟。在解放以前,全乡七百三十八人中只有三个人识字,谁家要写封信或开个条子,就得跑好几里地去求人代笔。现在,情况可大不相同了。全乡有了三座常年民校。有二百多名青壮年已经学会了三、四百字到六、七百字。这些人现在分别担任着农业社社务干部,会计员和记工员的工作。
底河乡有一个图书室,里边有时事政治、自然科学、农业技术、卫生常识和文艺等各方面的通俗读物共八百多本。每逢开放的时候,图书室就挤满了人。农民们除了在图书室里读书以外,还借书回家去看。这些通俗读物不但巩固了农民的学习成果,同时也使农民学到了很多东西。像杨进昌读了介绍如何使用双轮双铧犁的书以后,今年秋耕的时候就试验使用,结果犁得又深又平。又像财粮主任杨大起看了关于统购统销的书,宣传统购统销政策的时候就能够讲清道理,解答群众的疑问。
全乡订有山西日报、农民报、山西青年等各种报纸共三十多份,并且按生产单位组织了十三个读报组,上地的时候带上报,休息的时候就读。今年七月间,乡里又有了收音机。每天晚饭以后,男男女女都跑到乡政府来听广播。
乡里的青年们还组织了一个文娱组,每逢休息时间就热烈地开展文娱活动。他们在今年国庆节的庆祝会上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周围几个乡的老乡们都称赞说:底河乡生产先进,文化工作也搞得真好!
郭青松 冯元镇北堂乡的学习日编辑同志:
河南省西峡县北堂乡规定,每一个逢双的日子,就是乡里的学习日。每当学习日的午饭后,钟声一响,农民们放下其他的事,走进了民校,就专心地读起书来。文化学习,在北堂乡已经形成了高潮!
今年秋季,全乡十四个农业社的社员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他们看到了农业集体化、机械化的远景,十分兴奋。但是,睁眼瞎子将来怎么摆弄机器呢?社员张万灵就说:“将来使机器,咱这老粗可干瞪眼了!”中共北堂乡党支部根据广大社员的要求,在进行合作化规划的同时,制定了全乡的文化学习规划。在党支部领导下,全乡按社为单位办了十一所民校。参加学习的有六百二十一人,其中青壮年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学员们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在生产上争取当模范!在文化学习上也要打个漂亮仗!”
这些向往着社会主义、不愿再当“睁眼瞎子”的人们,除了严格地遵守学习日制度以外,还随时随地挤出时间来学习。第一农业社的社员们,上地拾稻茬也带着课本,休息的时候就拿出书本,读呀、写呀,忙个不停。这个农业社的青年妇女薛秀花回娘家,就把课本带上,到第七农业社民校学习。第八农业社社员们上河修堤也带上课本。他们说:“保证学习不掉队,回来仍然跟上班!”参加高小班学习的乔建云,在社里做一天活,天黑收工回来还伏在桌子上做算术题。他说:“再累,也得做好功课再休息。”花白胡子的老人们,看着自己的儿孙们这样努力学习,都带着羡慕的笑容说:他们这一代,可真幸福呢!
河南省西峡县北堂乡 封光铣五个孩子的母亲学文化编辑同志:
河北省玉田县东关村民校学员阎兆芝,是一个有着五个孩子的母亲。她丈夫在外面参加工作,五个孩子都需要她一个人来抚育。因此,过去她一直忙于看管小孩,没有上民校学习。去年,她全家入了农业社,大哥在社里当保管员,妯娌俩都在社里当了喂猪员。今年麦秋中,她由于不识字,把记工分的纸条当废纸卷烟抽了,直到社里分麦子的时候才发现。因此,她心里就有了学好文化的念头。今年十月,社长动员妇女上冬学,她就报名了!
阎兆芝的孩子这么多,最小的才两岁,她是怎样坚持学习的呢?首先,她同嫂嫂高秀兰搞好了团结,对家务劳动作了明确分工:像喂猪的活,早晨由兆芝管,晚上就由秀兰管;做饭的活也这样分了工。其次,她把孩子们身上的活计尽量安排在午饭以前做好,把下午的时间集中用来学习。晚饭以后,她把孩子们的被褥铺好,玩具准备好,让大女儿帮助看管弟弟、妹妹们,自己就去上学。就这样,开学以来,她从来没有旷过一回课。
阎兆芝对学习非常努力。她把自己的女儿和哥嫂都当成老师,不管早晚,有问题就随时向他们请教。无论在做饭或喂猪的时候,她也拿着书本,抽空就念;甚至在走道的时候,她嘴里还不断地念着生字。她家里的小姑子说:“嫂嫂简直成了‘学习迷’了。”
阎兆芝参加学习两个多月以来,成绩很好。她不仅已经认得了家中人的名字,还记住了一些有关农业生产和农具等方面的生字。最近民校老师表扬了她,并且鼓励母亲们向她学习。阎兆芝提出了保证,她说:“我一定坚持学习,争取在一九五六年秋后要亲自给丈夫写信,报告社里的丰收喜讯。”
程润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