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阅读
  • 0回复

毛泽东的文化情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27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毛泽东的文化情韵
艾斐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通晓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缔造了党,缔造了军队,缔造了新中国,成就了辉煌的事业。
  对此,人们是充满钦佩和感激之情的,特别是对毛泽东的丰富的知识、超人的智慧、果决的胆识、横溢的才华,更是交口称誉、倍加钦羡。
  是什么成就了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有文化之功。我们在加诸于毛泽东的诸多称谓之外,其实还应当再加一个“文化伟人”的称谓。使毛泽东的学识、才华、智慧、胆略跻于超常状态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基础性的重要原因,则在于他国学基础扎实,文化素养极高,终生酷爱读书,善于融会贯通。毛泽东嗜书如命,爱不释手,苦读苦吟,积习久矣!即使是在清贫中、战乱中、白色恐怖中、鏖战正酣中,他也与书为伴,其乐陶陶。长征是艰苦的,但毛泽东照样一边行军,一边读书;胡宗南围困延安,形势是危急的,毛泽东在准备撤离延安的空隙中,仍旧抓紧时间读书;井冈山时期,战斗急,生活苦,毛泽东根本不在乎,而惟独没书读使他无法忍受,所以每打一个土豪,他最关心的就是进去找书读,特别想找一本《三国演义》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也许与指挥作战关系更密切一些吧,毛泽东特别看重。在1938年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期间,他竟对满身征尘的贺龙和徐海东说:“谁不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谁就不算中国人。”直至建国以后,毛泽东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也总是尽量挤时间多读书,涓滴之时都要充分利用起来。一部《鲁迅全集》从延安的土窑洞一直带到北京的中南海,放在床枕边,不断地翻阅,不断地思量,不断地从中悟出许多真知灼见来。《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全唐诗、各种典籍的总集、合集、选集、专集,各种经史子集和诗词曲赋,全在他的涉猎范围之中,他不仅喜读,而且善解、强记、娴用,每每信手拈来,昭人喻事,恰到好处,妙趣横生,化腐朽为神奇,总能收到以古喻今、以镜鉴人、以理布道、以智悟聪的奇特功效。
  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这已是无法准确统计的了,但仅从他的藏书中我们似也可以略知大概。首先,毛泽东藏书数量大、品类全,就这还常常向人借书读。他甚至为了向黄炎培借书竟不惜屈尊打了借条,并且为了按期归还不得不赶着读完。在毛泽东的藏书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作过评点和批阅,仅经他亲手圈划批注过的诗词就有一千五百九十首,涉及历代诗词名家四百余人。这些诗词,他不仅反复诵读,其中有许多都能倒背如流,而且还用毛笔抄录了其中的一百多首。惟其如此,他的一首《沁园春·长沙》无异于是向世界发出的战斗檄文,而另一首《沁园春·雪》则使山城重庆为之震撼、蒋家王朝陷于惶悚。
  毛泽东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善于运用。遵义会议进行总结时,毛泽东做了艰苦的动员和耐心说服工作,其中有许多道理都是从《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典型战例中引申而来的。至于《孙子兵法》,他更是谙熟于心,并在实战中予以灵活而巧妙的运用。像西游记、水浒故事、三国故事、史记故事,毛泽东统统烂熟于心,并在为人处事和指挥战斗中屡加巧妙的借鉴,每每获得巨大的成功。他曾用武松打虎激励干部、战士的斗争精神,以周瑜挂帅晓喻干部政策,以刘备取川说明团结地方干部的重要性,从贾府不可逆转的衰败引申到美苏所遇到的困境,等等。
  在毛泽东的著作和语言中,引用了很多像“心之官则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类的名言,每一出现,必定烁采生辉,极为有效地加深了人们对其所引喻之义的理解。他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没落势力的极端孤立;以“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形容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和极“左”倾向的危害性;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容革命力量所呈现出的不断发展的趋势;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明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以“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腐朽的思想和落后的制度所面临的不景气和岌岌乎;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明对干部不能求全责备,如此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毛泽东是一位革命伟人,一位理论伟人,一位政治和军事伟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文化伟人。深厚丰富的文化积蓄不仅铸造冶炼了他的人格、品性,而且也成就了他的壮伟事业,给了他超人的知识、智慧、才华、胆略和气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