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咬住市场以创新求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11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咬住市场以创新求发展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谭仲明
  2002年,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首条日产5000吨国产化大型水泥生产线在铜陵海螺水泥厂投产,其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6%,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后一年,大批日产5000吨级规模的国际最大主流型生产线在各地建成投产。由中材国际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开发的宁国海螺日产5000吨级生产线月稳定运转率达到100%,这标志着我国大型水泥国产化装备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我国大型水泥生产线在1980年初全套引进时,连楼梯、栏杆都要从国外运进,经过20多年,大型装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其中的一些做法值得总结。
  一、国家政策扶持与主管部门的引导是国产化水平得以提高的有力保障。1970年,当水泥生产新技术悬浮预热窑外分解工艺(简称NSP工艺)在发达国家刚问世,国家就出台政策支持:批准引进了17项关键技术;以企业所得税抵扣设备进口税;实施“国债贴息”等。国家建材行业主管部门还推出水泥工业“上大改小”、“低投资、国产化”、“淘汰落后小水泥”等政策进行引导。目前,我国已可自主上马NSP生产线。据估算2003年新上NSP生产线能力可达5000万吨,相当于日本当年全国总生产能力。
  二、机制转换促使设计院较早地冲浪市场,工艺设计与装备研发紧密结合,坚持不懈地进行新品、新技术研发。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设计勘察院所体制改革时,政府就对国家级水泥设计院“断炊”。面临项目短缺的压力,又承受着装备技术不过关给整体设计带来风险的压力,我国水泥设计院倾全力进行重大装备研发,毅然拒绝当时“小水泥”利益的诱惑,高度关注和研讨研究国际先进技术、国内业主的技术要求,并注意让工艺设计与装备研发紧密结合,使研发成果更具活力、更具先进性。
  三、在引进与开发的方法上,根据国内发展情况因时而异,坚持走符合国情的创新道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NSP技术基本处于空白,引进形式为整套生产线装备全部引进。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国内部分技术装备开发成熟,此时以引进关键设备为主。90年代后期,国内技术装备进一步成熟,只采购某台设备中的关键零部件。
  四、形成知识产权有效实施、保护和收益的良好机制。我国三大设计科研院所在制定设计方案时,都及时把开发成功的技术装备纳入设计方案;需要交制造商制造时,就由制造商按技术(图纸)使用次数交纳使用费,这样既发挥了双方的专业优势,又保证了研发、制造方的利益,从经济上保障了设计科研院所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五、装备企业抓住了技术创新的有利时机。我国一批大型水泥企业作为项目业主,为设计科研单位提供了较多国产化项目资源、技术方案优化建议,对我国大型装备研发和技术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上世纪末,大型水泥装备业正处在向成熟期过渡的时期,研发和制造急需资金上的扶持和生产现场的实用验证,而我国一批基础设施工程的启动为装备企业提供了宝贵机遇。颇具意义的是,水泥企业利用自己的买方地位对设计、制造、施工等环节严控造价,对质量和工期苛刻要求,这些压力逼得装备企业狠练苦功提升水平,大型国产化技术与装备步入了效益与创新的良性循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