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遥远的蛙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11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遥远的蛙声
梅桑榆
  生活在乡间的人,蛙的歌唱是可以常听的。每年自春至秋,这些身着迷彩装的乡土歌手,总在不舍昼夜,殷勤地展示它们的歌喉,尽管它们不知听众是谁。早年,先父在家乡筑茅屋三间,以遮风雨,茅屋位于小镇之郊,屋后便是池塘田野,入春之后,岸柳吐绿,菖蒲抽芽,便可见一群群圆头细尾身着黑衣的幼年歌手在池塘中攒头游弋。不知不觉间,它们便脱去黑衣,换上彩装,开始了短暂的歌唱生涯。
  春天的蛙声,最令人耳悦神舒。日暖风和,绿荫覆野,春潮般的蛙声,仿佛是一首无限反复的浩歌,在为农忙的人们助兴。入夜之后,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躺在床上,那咕咕嘎嘎的蛙声犹如催眠曲,水分充足,亮润如珠的天籁抚着耳鼓,让人更容易入梦。夜阑无寐,挑灯独坐,那此起彼伏,声如潮涌的蛙鸣与你相伴,可以为你驱走几分深夜的孤寂。月朗星稀,四野阒寂,独自漫步于田埂上、池塘边,于近距离听那蛙鸣,会觉得其声分外嘹亮,无数身着美服的乡土歌手,于水边草间摇舌鼓腹,引吭放歌,让你暗暗佩服它们底气的充沛和音量的宏大。群蛙合唱,会让你感到夜的喧哗与骚动;一蛙独鸣,又会衬出夜的岑寂。而于一片蛙声中漫步的你,会觉得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何处最添诗兴客,黄昏烟雨乱蛙声”,于黄昏时分,在霏霏细雨中打一把伞,独步于桑间陌上,听那来自水浒草间的此起彼伏的蛙声,即使不会吟诗,恐怕心中也会涌动泉泉诗意。所憾那时我无书可读,也无提笔为文的能力,我想,在蛙声漫野,暖风入户之时,临窗伏案,读书或是写作,一定是十分快意的事情。
  自从我离开乡村,到县城工作之后,蛙的歌唱,便不常在耳边响起了。但每逢春深时节,蛙声如远处的鼓吹,自郊外隐约传来,我心头仍会暖意融融,一如春天的气候。入夜之后,我在隐隐约约、时断时续的蛙声中读书、写作,或熄灯而寝之时,常会悄然忆起乡间的生活。我为了能再次像往昔一样听一听蛙声,曾于一天夜里独自步行到郊外的一口池塘边,重温在乡下时月夜听蛙的旧梦。由于久未与那些乡村歌手咫尺相对,它们的歌唱让我有些兴奋,近处的蛙声清朗圆润,远处的蛙声浑然低徊,远近的蛙声相叠,如同多声部的合唱。盈耳的蛙声令我心境豁然,在池塘边徘徊良久,才返回城里。
  来北京五年余,我只听到过一次蛙声。1998年夏天,我辞去某杂志社的工作,在京郊一个叫温泉花园的小区内租了一套两居室,开起了我的文字作坊。在我居住的那栋楼房旁边,便是一座新楼的工地,工人昼夜施工,电锯声、搅拌机声、震捣器声,声声刺耳,我只好关上所有的窗户,在电脑前挥汗码字。一日傍晚,黑云蔽天,雷雨骤至,工人因雨停工,户外噪音顿止。我打开窗户,凉风飒然而入,顿时身心俱爽。入夜之后,雨仍未住,我早早收工,上床就寝,好享受一个难得的不受噪音折磨的夜晚。不知何时,我忽然被一种久违的声音扰醒,声音自楼下传来,咕咕嘎嘎,嘎嘎咕咕,阵阵声浪,直扑我的耳鼓——那是蛙声。小区之外,便是田野,小区内那尚未耸起楼房的地带,杂草丛生,其间有水沟穿过,我想,这些在楼下开演唱会的歌手们,大概就是来自那些地方吧。夜雨已霁,窗外皎月当空,纤云如纱;室内如霜的月光洒满床前,我仰躺在床上,眼前的情景,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耳畔的蛙声,把我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那已经距我久远的乡村生活,一时间,孤独凄凉之感如同深秋之水,浸透了我的心胸。
  这几年,我所能听到的是建筑工地机械的轰鸣声,是汽车的喇叭声和引擎声,是唱卡拉OK者的吼叫声……而那个万籁俱寂,唯有蛙声的异乡之夜,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