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朝着每亩两千斤的目标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2-27
第2版()
专栏:

朝着每亩两千斤的目标走
本报记者 林里
广东省中山县横栏乡有一块土地,叫“六十亩”。这块地往年的最高产量是每亩四百九十斤稻谷。自从变成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土地后,上造每亩平均产量高达五百三十五斤,晚造预计六百七十五斤。两造加在一起是一千二百一十斤。比往年的最高产量几乎高出一倍半。
在广东,一亩土地收个千多斤,早已不是什么新事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同一块土地,一年就能增产一倍多?更值得注意的是:类似这样的增产一倍的土地还有很多很多,单是横栏乡就有六千亩,中山县全县是二十二万亩,珠江三角洲地方是七十二万五千多亩……生产量能够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的土地很肥,潜力很大。但是在土地改革以前,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封建地主手里。农民们在高租重税的压榨下,没有必要的生产工具和资金,单靠种地的收入不能维持生活。为了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他们就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捉虾捕鱼,而对于土地,便采用了所谓“一年三下地”的方法。就是说,只是在播种、插秧、收割的时候,才到地里去。在这三次下地的时候,又采用了简陋的间作方法。这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分别不同时间,种植两种不同的谷物,让它们同时生长。它的具体过程是:在早稻插秧的时候,把行距留得很宽;等到早稻秧苗长到一尺五寸,也就是二十五天以后,再在早稻的行距之间,插上晚稻的秧苗。在这中间,不中耕,不施肥,等到七月收早稻,等到十一月间收晚禾。
为了发挥土地的潜在能力,广东各地在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同时,就号召农民把间作制改为先进的连作制。这种连作制,就是等早稻成熟收割完毕,把土地翻耕、犁耙,加上肥料以后,再插晚稻秧苗,这就可以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
但是,这项看来并不太难的改革,不是个体经营条件下的农民所能胜任的。这里的土地改革,结束不过二年,许多农民还没有摆脱贫困的处境。实行连作制,起码要有耕牛、农具、肥料……这些,对于珠江三角洲的农民来说,都不是一时能做到的。另外,这里都是围田,一个围内都有百多亩,乃至千多亩的土地。要在这大面积的土地上改革耕作技术,就必须一个围里的田一齐改,大片大片地改。单干农民别说没有资金,就是有了资金也改不成。因为围内的水利是统一管理的,一个围内不能有两种不同的耕作方法。显然,要废除落后的间作制,推行先进的连作制,必须有国家的经济支援和依靠农业合作社。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中共广东省委会和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这一带提前实现合作化。并且把大量的农业贷款、农药机械、化学肥料等,首先满足这里的需要。横栏乡在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支援,又组织起农业合作社以后,就把全乡用间作制耕作的一万九千多亩土地中的六千多亩,首先改为连作田。三联农业合作社的一千二百五十多亩稻田,也大部分改革成了连作田,从而保证了增产。
这一带有一句农谚,叫做“千瓮万瓮,唔比泥瓮”。意思是说,泥塘和沟渠里的淤泥,比什么肥料都有效。三联农业合作社在改革耕作技术的同时,也动员了大批社员去挖泥。有个时期,这个社曾动员了四十五只小艇,两只大艇和二百多个人工去挖泥,总共挖了四十五万斤,给四百亩连作地加填了淤泥。从前,这一带的土地都不进行冬耕,只用类似锄头的“?”滑一滑。自从有了农业合作社以后,农民们有了耕牛,进行了冬耕。同时,在政府领导下推行了小科密植,选用了优良稻种——南特十六号。因为有了这一连串的改革,他们的生产量就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之外。据社长谈,在建社初期,进行土地评产的时候,社员们都想把自己的产量评高点,好在将来分粮的时候多分一点。评来评去,全社土地评了四十一万斤;但是今年实际可产七十八万斤,高出原评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过去,农民们采用落后的间作制,除了人为的压榨以外,还有另外一个道理,那就是间作恰恰可以避开“三化螟”的为害。因此,能不能战胜螟害,不仅关系到能不能增产,而且是技术改革能否成功,农业合作社能不能巩固的关键之一。
今年,横栏乡遇上了大虫灾。据农民谈,今年的虫灾之大,是近几十年间所没有的。这个乡的“八一”农业合作社,有十五亩秧田,因为螟虫太多,社员们用牺牲全部秧苗的决心,用水冲了一下。单是这一冲,就冲出了七十多斤小虫。开始,人们组织起来,到田里去打,但是刚刚打完第一代,第二代就紧跟着出世了。而且一代比一代多。人们用杀虫粉,用六六六,可是这些杀虫药剂,只能杀死表面的螟虫,扑不灭藏在稻棵茎内的螟虫。人们按照土法子,把大蒜,烟骨水合上煤油、烧碱去杀虫,但是也没有效力。横栏乡有一个农业合作社,前后想了七十多种灭虫方法,但是螟虫还是那么猖狂。
在螟虫的严重威胁前面,县、区的工作人员,白天跟群众一起去捉虫,夜晚跟群众一起去“点灯”——诱蛾入水。有一位县工作人员,为了寻找杀螟虫的方法,研究了螟虫的出生、为害、成蛹、变蛾和下卵,研究了螟虫的生活规律和繁殖规律,知道了一条螟虫可以吃死五根稻禾,知道了螟虫的产卵是在每天夜晚九时到十二时……但是没有等到想出杀螟虫的办法,他得了脑炎,病倒了……这时候,其他工作人员们也因为劳累过度,脸色变青了,眼窝塌陷了。在农民中间,一些人失望了,他们垂头丧气地说着:“老天爷不叫吃饭,说什么也不中。”那些敌对阶级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就乘机造谣生事,他们把螟虫的灾害归结到改革耕作制上面,说螟虫的祸害是农业合作社招引来的……
就在这个严重的关头,横栏区区长方光容,忽然想起他曾在某地听人说过用“六六六”、肥田粉,合上干泥粉可以杀螟虫的事。于是,他找到“八一”农业合作社的社长黄昌荣,找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供销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共同商量,他们按照他的模糊记忆,配制了一种新的杀虫粉,并且立刻在稻田里试用。几天过后,虫子死掉了,连钻到稻茎内部的虫子也被杀死了。枯黄了的叶子发青了,垂头丧气的农民又开始微笑了。
经过这场除虫斗争,横栏乡的早稻虽然没有完成预定的增产计划,但是他们找到了除虫的方法,消灭了害虫,保证了晚稻的丰收。这次胜利给农业合作社的大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改革准备了有利条件。所以,在党中央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的文件公布以后,横栏乡立刻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新高潮,农业合作社由原来的六个迅速发展到了十四个,入社农户由原来的五百九十一户增加到九百四十六户。加上原有的三个互助组,全乡就有百分之九十四的人,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同时,全乡决定在今后两三年内,把所有的间作田,改成连作田。
除虫斗争的胜利,也坚定了人们增产的信心。据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凌志坤谈,在土地改革刚刚结束的时候,有一位苏联农学家来过横栏乡,当时,农学家看了这一带的土地,非常兴奋,也非常惋惜。因为这里是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地区,土地非常肥沃,每亩田至少应该产粮二千斤,但是那时每亩只产三百斤左右。在农业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县区工作人员提出了争取“千斤亩”和“千斤社”。然而就是这个“千斤亩”和“千斤社”,也遭到了不少人的抵抗和反对。他们说:共产党真会放大炮。又说:要把稻谷稻草加在一起,也许能够收获
一千斤。为了证明“千斤亩”的不能现实,还引证了若干古训和农谚,说每亩能够收获五百斤,就是农民的最高理想。可是今年一年的事实,完全摧毁了这些保守思想。现在,农民们已经不再争论“千斤亩”和“千斤社”是否可能的问题,而是满怀信心地朝着每亩二千斤的目标走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