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让消费这驾马车跑得更快——适当提高消费率系列述评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13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让消费这驾马车跑得更快
——适当提高消费率系列述评之一
本报记者 龚雯
  编者按:今年前9个月,我国的投资增长较猛,投资率高;比较而言,消费需求平稳,消费率增长偏低,经济增长的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从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应该适当提高消费率,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实现投资与消费协调增长及双拉动的局面,以确保今年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适当提高消费率系列述评》,希望引起读者及有关方面关注,共同探讨研究相关对策。
  一道未解的经济难题
  年初以来,在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问题备受全社会关注。一方面,从国内市场看,车市持续升温,房市日趋红火,电信、教育、旅游、保健、文化娱乐等消费普遍兴起,新一轮消费热点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据最新统计,今年1—8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双双快行,同比均增长32%左右,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其中上半年仅增8%,这里虽有非典的影响,但消费增速显然承接了上年的低势,消费需求不旺的难题仍未得到破解。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江小涓认为,用支出法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GDP分为最终消费和投资,最终消费又分政府消费和居民家庭消费两项,我国政府消费比重与全球平均水平及相同收入国家的水平基本相当,但居民消费比重明显走低。最近1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而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我国最终消费总额年均增速一直低于GDP增速。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言,近几年,消费对新增GDP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73%、2001年的48%、2002年的40%,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7%,在此期间,经济的较高增长率主要靠投资带动。
  消费率为何持续偏低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分析说,我国消费率持续偏低,首先是历史原因。计划经济时期,我们采取“高投资,低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发展思路,全民消费水平十分低下。改革开放后,思路有所调整,但由于对消费的认识不够彻底,相关政策措施不够到位,消费率一直处在起起落落之间,并一度跌至最低点。近几年我国提出扩大内需方针,消费状况有所好转,然而消费率偏低现象未从根本上改变。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应对外部波动,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投资。同时,现行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仍偏重于投资而非消费,制约了消费率上升。
  其次,消费需求作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既定时期内取决于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目前,国内一部分消费需求最强的人收入增长缓慢,比如,城市失业和未就业人口以及农村人口都是当期消费倾向较强的群体,但其收入状况未有显著改观。据统计,最近几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几乎都低于GDP增长,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同比降低9.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降低3.4个百分点。由于社保体系尚未完善健全,相当多的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增加当期消费,而是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养老、医疗支出进行储蓄。还有,我国一些涉及百姓利益的改革正在推进之中,家庭支出的不确定性加大,如子女教育支出就是个未知数。这些因素都在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
  消费率偏低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也有很大关系。生产要通过服务业才能与消费联结,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仅1/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必然影响消费的增长。江小涓认为,服务业比重低和消费率低互为因果,国内存在垄断的部门、供不应求的部门、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部门、服务质量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部门,大多集中于服务业,制约了最终消费,服务业信用度差也抑制了部分消费需求。
  消费率低是相对于投资率高而言的。消费增长缓慢本应对投资产生抑制作用,但在我国此种约束力较弱,这归因于体制因素,即不同投资者存在不同的投资冲动,比如,一些部门和地方患有“投资饥渴症”,一味争投资上项目;淘汰机制不到位,一些失去竞争力的企业非但不退出,还可获得大量新投资,使生产能力总量膨胀;背离市场需求和信用准则的投资行为时有发生,等等,造成投资脱离最终需求的约束而高速增长。
  提高消费率是当务之急
  我国经济以内需为主,现阶段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需要投资和消费的双轮驱动,也需要投资和消费的协调发展。不同时期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会有变化,某一时期投资所占比例偏高一点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且偏低的幅度较大,则应引起足够重视。
  事实证明,消费率偏低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消极后果。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消费率低,与投资率形不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大量生产能力过剩。据调查,全国900余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不足50%,加工工业尤为突出。企业库存积压,被迫降价竞争,价格水平处于低位,直接影响就业和企业经济效益,使银行呆坏账增多,导致经济失衡和长期通货紧缩。
  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因此不能仅仅看增长速度,还要看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随之全面上升。不仅要看生存性消费,还要看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是否同步得到扩展。消费率偏低,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程度还很有限。
  毫无疑问,适当提高消费率,应当作为新形势下经济工作中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我国消费率偏低,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单一的突破点难以奏效,需要多方面的改革和政策配套推进。
  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认为,消费需求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特别在非典影响下,实现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的目标,还需做出很大努力。当前应充分认识提高消费率的积极意义,并具体抓好几项工作:继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培育和扩大新兴消费领域,改善供求结构;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延伸服务范围,加快发展信贷消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放心消费”创造好的条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并倡导新型营销方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