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在合作化高潮的农村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2-28
第2版()
专栏:在合作化高潮的农村里

在合作化高潮的农村里
这不是做梦
近来,辽宁省金县三十里村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党支部书记王成吉同志自从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以后,脸上经常带笑,工作劲头更大了。
有一天,他站在村前向着原野眺望。望啊,望啊,脸上越来越显得高兴。
“老支书,你在望什么呀?”站在他跟前的人问。
“我在看咱们村的幸福图画哩!”老王笑着回答。
“你们看!”老王指着村前村后,兴奋地谈了起来:“别看现在本山上是秃溜溜的荒山,将来咱叫它变成花果林;在那山沟里,修上一座小水库;山上,再放上成群的牛羊;村西,大河两岸的荒草原,将来咱也叫它变成聚宝盆;村北,……村东,……”
“哈哈,老支书大白天在做梦呢!”有人不相信地说。
“这可不是做梦。等个三五年,你们就可以看到实在的了。你们都亲眼看见了吧?咱村又建了三个社。很快就实现半社会主义的合作化了。合作化了,这图画还不能变成真的?”
(田 潜)
贫农老汉的心意
七十三岁的贫农胡安廷,听说本乡(四川邛崃县红光乡)的红光农业生产合作社要扩大了,又兴奋,又懊恼。
兴奋的是:这一次可以入社了。
懊恼的是:儿子和媳妇走亲戚去了,怎样全家报名呢?
他唯恐人家说不是“全家通”,不能报名,一夜也没有睡好觉。鸡叫头遍,他就起来,拄上拐杖,要去找儿子媳妇赶快回来。仰头一看,正落着毛毛雨。他自言自语地说:“再大的雨也挡不住我老汉全家入社!”他一气走到四十里外的新津县太平乡,在媳妇娘家找到了儿子和媳妇,一家人立即欢欢喜喜赶回来。
到了家,村里报名已经结束了。急得老汉跟儿子、媳妇吵了起来:“哪个叫你们在这时候走亲戚?”
隔壁住的青年团员胡福廷笑着走来,安慰老汉说:“你去对社主任谈谈,你有入社的热心,大家不会不要你。”
老汉连歇气也顾不上,就气喘喘地赶到社主任家里去。
当然,老汉的愿望达到了。
(张天健)
“民族团结社”
合作社使不同民族的农民团结得亲如一家。
云南省路南县圭山区蓑衣山村,是撒尼族和汉族居住的村子。全村一百五十户,有十三户汉族,其余都是撒尼族。
解放前,在反动势力挑拨下,两族互相歧视,隔阂很大,常常打架、告状,互不往来,连小孩子都不在一块儿放牛。
解放后,两族农民共同打倒了地主阶级,障碍民族团结的因素消灭了,但两族之间仍然有一定的界限。组织互助组,也是各组织各的。
要办合作社,两族农民就必须进一步团结起来。他们说:我们两族农民过去就像一个人的一双手硬被反动派分开了;现在我们把这两只手合起来,力量就大了。他们一起办了一个合作社。在社里互教互学,互相帮助,把生产搞得更好了,也团结得更好了。
每天晚上,两族青年就在一起唱歌跳舞。撒尼族男青年教汉族男青年吹竹笛,弹三弦;撒尼族女青年教汉族女青年跳舞。不分民族,都是见大的叫大爹、大妈,见小的叫弟弟妹妹,亲热得像一家人。汉族都学会了说撒尼话,撒尼族一般也能讲汉话了。他们把自己的合作社叫做“民族团结社”。
(发 昌)
没人召集的会议
每天晚上,安徽省全椒县城本乡的农民,都十个八个的聚在门前。这些小小的聚会,没人召集。他们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着怎样办合作社,来年怎样增加生产。鲁桥的十六户贫农看了老社的庄稼长得好,正凑在一起商量“仿着办”,另有十七户农民就跑来说:我们一块儿办吧!小冯庄的十家单干户,听说有一个互助组说转社,就一齐跑来打听,要求参加。
在县里的合作社骨干训练班学习过的三十四个农民回乡以后,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人物。他们到了哪里,哪里就聚起一堆人,欢迎他们,请他们讲怎样办社,讲毛主席的指示。他们回到家里,人们就跟到家里;在他们家里挤满了人。你问这,他问那,津津有味地一直谈到深夜。
他们都还记得,三月间老社定生产计划的时候,说八十亩棉花要收籽棉一万六千斤,大家都瞪着眼说:吹牛!吹牛!结果,这八十亩棉田,摘了一万九千多斤籽棉。七十五岁的老农于文藻听说社里的棉花好,拄着拐棍下地看了一遍,说:“我这么大岁数也没见过棉花长这样好!”社里种的“胜利百号”甘薯,一棵都有好几斤重。社外的农民看了惊讶地说:“真大,跟小孩头一样!”他们不能不服气合作社了。(李 曼)
合作化“化”掉了纠纷
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农民在社会主义光明前途的鼓舞下,逐渐摆脱了保守的狭隘的思想,农民内部多年的历史纠纷被“化”掉了。
江西省万年县石镇区,通过互助合作解决的水利纠纷已有一百八十四件,解决的山林纠纷已有三十二件。
这个区的罗家湖乡陈家村和侯家村,为了争夺水利,解放前打过十三场官司,进行过三次械斗。解放后,每逢旱年,仍然闹纠纷。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社和社之间进行民主协商,本着有利生产、有利团结的精神,消除了五百多亩田的水利纠纷。
这个县的株林乡和黄墩乡,在解放以前为争水利,结下了不可分解的冤仇。在一次抗旱中,社内骨干分子在一起商议了以后,团结了起来。黄墩乡的墩星社,组织送水队帮助株林乡松冈社,救活了一千六百亩晚稻。松冈社的社员大受感动。
(高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