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迎接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28
第7版(健康时空)
专栏:

迎接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代
叶依
  编者按:目前,世界植物制品和营养品市场的每年总销售额已经超过600多亿美元,其中中国的中草药及其制品的出口大约只有6亿美元,仅占1%!是什么制约了我国中药业的发展?是什么束缚了中药走向世界市场?本版特刊发对全欧洲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董志林、副主席祝国光两位先生的专访,希望两位独到的见解能够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有所借鉴。
“看中医”在国际上是高品位——中医药发展迎来黄金时代
  “你也许不信,几乎各国的首脑人物都看过中医,有的首脑就专程到我的荷兰医院看过病。”全欧洲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董志林表示:“在国际上,越高层的人物,越有品位的人物,生病看中医的越多!”
  董先生说,应该及时成立一个国际性中医药战略研究中心及相应机构,研究国外传统医药在国际做大的方法、市场的流通以及西方人的用药习惯,寻找中药走向国际可以借鉴的法则。“在德国,由于93%的西医医生的临床是应用植物药自然疗法,因此单纯的西医疗法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健康理念,有1/3的西药房销售中药,不少西医院设有中医门诊部;在英国,中医诊所现有3000多家,其中伦敦有1000多家,大小中药供应商40余家,西医大学还设有中医药专业,中医药业在英国拥有的总资产为1亿—1.5亿英镑,成为华人在英国除餐饮业之外最大产业;在意大利,全国的草药店里均能见到中草药和中成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目前世界植物制品和营养品市场每年的总销售额已经超过600多亿美元,有关国际组织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国际传统药品市场将增长至100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欧洲目前受过培训的中医药人员约有10万余名,其中在职的占60%,中医药诊疗机构有1万多所,有30%—40%的诊所均兼用中药及其制剂。
  董志林指出,要保证中药的品质不退化十分关键,因为在国际上,保证中药的药性才能有市场。“上千个中药品种,人工种植的应该和野生的有同等的质量,否则就不能保证药性。现在中药种植一代传一代的方法,很难保证中药的品质不退化,再加上农药的化学成分含有可能改变品种的基因,对中药的品质保护更构成了威胁。”他说,“中国应该建立全国性的种植资料库,供搞中药研究的查找数据,制订出中药品质的标准,随时监测,以防退化。”
  在“娘家”为何受冷遇?——制约中药走向国际的因素
  传统药品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严峻的挑战,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中药产业构成了全方位的威胁,目前每年中国中草药及其制品的出口额只有6亿美元,仅占世界草药市场每年总销售额的1%……
  中国作为生产中药的泱泱大国,是中药的“娘家”,为何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如此可怜呢?董先生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尚未制订中药国际标准,同时对国内中药制品的报批工作没有严格把关。有很多同样名称的产品,常有不同的成分,或有诸多厂家在生产,或同样的产品有不同的品名。“六味地黄丸”的生产厂家有200多家,各厂采用不同拼音名字,其拼法有十几种之多;感冒灵的生产厂家有100多家,但成分各不相同,有的是纯中药,有的加维生素,有的加西药,但都用感冒灵的名字,造成重复生产和产品的混乱。中成药在打入国际市场时,这种现象就会严重影响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形象。
  二、中国目前仍然没有一个高科技的国际级中药产品。目前主要靠原材料和半成品低价售给国际市场,然后在国外加工成品,其中有相当部分又高价返销中国。
  三、制药行业“小、散、差、乱”现象严重。大部分的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没有向国际推广和宣传,有的至今仍处于封闭的经营方式之中;有的企业未能重视对开拓国际市场的人才培养,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了解;有的企业对国际市场的销售意识比较薄弱,一味生硬照搬国内销售模式,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结果适得其反,产品无法占领国际市场;有的企业对国外市场规律,药品管理法规,市场信息的变化不够明了,盲目投资置业,弄得人财两空;有的企业虽然到国外办展销,搞宣传,但针对性不强,准备不足,无法在消费者中形成社会效应和预期效果。
  四、副作用的不良影响。部分减肥药和治疗皮肤病的中药含超量的马兜铃酸,在有的国家造成患者肾衰甚至死亡,一些媒体和学者为之大做文章,在国际上对中药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国内中药里重金属、农药残留及抗生素含量大等问题一直难于解决。
  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董志林和其副手祝国光一致认为,传统药品在全球的大发展是大势所趋。全球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回归自然潮流的掀起,使国际医药市场向传统药品敞开大门;世界文明程度的提高,对社会、环境、心理及生活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仅靠单一的现代医学技术已不能应付这种复杂的新局面;世界各国政府在寻求抑制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同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传统药品,对植物药的重视日益加强;现代高科技的参与,不断提高了传统医药的含金量,产品的安全、有效和可控制性有所保证。这些因素都在促进传统医药业的发展。
  不能只盯着“几筐草钱”——科技开发要重于广告投入
  祝国光感慨,国内有些中药企业老板把资金用于铺天盖地的广告,却舍不得花钱用于科技投入。他举例说:“有些药商手里有几个亿,不愿搞科技,更不愿打开国际市场,而是大量投入做广告;有的老板靠中药起家,做大了就把钱投入房地产;有的用美国FDA等‘说法’做名堂,把外国的东西夸大骗自己人,这些做法连起码的医德都丧失了。”“农民的孩子养到六七岁,每天出去打草,挣到几块钱就可以养家了,但是你告诉他,应该去上小学,读大学,出国深造,将来的本事是打草不能比的,资产更不是几筐草钱,这孩子如果听了,命运就改变了。药商应当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盯着眼前那‘几筐草钱’的利益。”董志林这样说。
  祝国光认为:“药企老板要弄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他举例说:在国际市场,银杏叶的销售量逐年上升,去年为67亿美元,其中有73%的进口量来自中国,可是,中国银杏叶的卖出价为每公斤300元人民币,西方人再经过技术加工,去掉中国技术不能解决的超标酸和酚的含量之后,转手将银杏叶卖为每公斤120美元。董先生说:“中成药目前在国际市场很少有可以站得住脚的,上市公司要争取做大做强,就要增加科技投入,要懂得现代医学,争取有一个药品在国际打响,立住脚。有的上市公司恰恰不是这样,为了赚钱,把别人已经几乎不用的药品拿到国内来销售,自己的东西打不出去,把别人不好的东西打进来。”
  “中药既是中国人的,也是全人类的,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药,应该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中国的药商应当为这一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董志林和祝国光两位先生语重心长地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