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以诗言壮志 借景抒豪情——重读毛泽东《沁园春·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28
第8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以诗言壮志 借景抒豪情
——重读毛泽东《沁园春·雪》
杨春茂
  胸怀博大、志趣高远、知识渊博的毛泽东,对雪特别喜爱。冰峰雪岭的宏大气魄,皑皑白雪的荡污涤浊,茫茫雪原的朴实无华常在他的诗词中出现。他的《沁园春·雪》可以说是咏雪的千古绝唱。
  1936年,战胜千难万险,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长驱两万五千里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红军部队,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高潮。南北转战的毛泽东,伫立在高高的宝塔山上,近观漫卷西风的红旗,远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黄土高原,豪情在胸中涌动,诗句自笔端流出,写就了《沁园春·雪》这首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
  从中国有词这种文学形式以来,写雪的词不下几百首,但往往是以小景、小家、小院为描写对象。由于描写对象的局限,写得再好也只是小家碧玉。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最雄伟的冰峰雪岭,但以诗词这种形式描写和欣赏这些雄伟壮丽的雪山的,在毛泽东之前无一人,原因之一,是诗人们缺乏如毛泽东那样万里长征,翻越雪山巨川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是描写冰峰雪岭的第一人。万里长征中以自己的脚步丈量冰峰雪岭的实践,使毛泽东诗词眼界高远、立意高超、画面辽阔、气势磅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一开头将长江以北半个多中国的壮丽河山展现在读者面前。“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借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黄河立意,大气包举,景象雄伟。长城内外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滔滔黄河于冰封雪盖之中失去了滚滚流动的水势。笔锋一转,原本静止不动山川原野却“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千里江山绵延起伏,登高望去像银白的蛇在舞动。黄土高原上,白雪覆盖的丘陵,像白蜡色的象群在奔跑,这种动静对比的描写,更显出北国原野的壮观。
  诗人眼前自然景观动人心魄;祖国河山“分外妖娆”!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使祖国的大好河山“千里冰封”。人民正在受难,特别是中国北方的人民更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诗人没有停留在对“冰封”悲惨的控诉上,而是笔锋一转,让人们“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色彩瑰丽,意境雄浑而满怀豪情地告诉人们:抗战胜利以后再看吧,祖国的山河将更加壮丽。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词的下半阙,诗人回首数千年的历史,列举出五个有代表性的皇帝和他们的局限;秦皇汉武少文采;唐宗宋祖缺“风骚”,成吉思汗功在军事。“俱往矣”三字字字千钧,如交响乐在高潮时戛然而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作者如挺立高山之巅,回首锦绣江山的命运和历史,痛惜这么美好的江山,几千年来却少有真正爱它的伟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为它折腰的“英雄”人物,对此壮丽河山,表现的是他们个人占有的欲望。他们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但与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共产党人相比,显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历史长河中的巨浪淘去了多少“英雄”人物。但看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美好圣洁的祖国不受日寇铁蹄践踏,在战斗中前赴后继、赴汤蹈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诗人认为他们才是今日之“骄子”、今日之“风流人物”。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空前的杰作,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新。毛泽东同志一生和中国革命血肉相连,他在自己的革命生涯中感悟和流露出来的诗意,不仅是他个人内心的美好憧憬,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强意志的体现。否则,共产党就不会由建党时的几十个党员发展成为今天有六千多万人的伟大政党。
  当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发表后,蒋介石曾经组织一些文人加以攻击,说毛泽东有“浓厚的封建帝王思想”。把历史上有名的五个帝王都不放在眼里。其实他们忽略了“诗言志”的规律,没有博大的胸怀,没有对中国命运的深度把握,不仅写不出可以将《沁园春·雪》比下去的诗词,评论也会苍白无力。改天换地,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是众多的“风流人物”。一个“数”的运用,足以说明“风流”人物不是一个人。既然要“数”,肯定是很多人,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
  毛泽东在革命的艰难时刻,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和古诗词的形式,写出中国革命的远景,展望光明的前途,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毛泽东曾经说过,他的诗词,大多数是“在马背上哼成的”。这恰恰是文艺创作的本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马背”,实际上是充满艰险的征途,血与火的战场。投身革命几十年,尽管常常是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驰骋,但毛泽东是那样闲适,那样镇定,那样乐观,“胜似闲庭信步”。在他的面前,凶恶的敌人,暂时性的困难,大自然的急风暴雨,江河湖海中的险滩恶浪,统统不在话下。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那就是因为他“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在“火热的斗争中”生活,在“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生活,进行不断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情不自禁地“哼”出了诗词来。这样的诗词,自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毛泽东的诗词经过反复锤炼,气魄雄浑,豪迈绝伦。人人爱读,处处弦诵,给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以有益的启示。(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