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走内涵式节水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24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名家特递(26)

走内涵式节水之路
张岳
  ●水将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节约用水不是少用水或者限制用水,而是指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减少用水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提高单方水的效率。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用水量增长方式及其管理模式,必须以科技为动力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作者简历:高级工程师,现任水利部中国农业节水技术协会会长。长期从事水文研究、水利规划和计划工作,先后编写过《农村发展与生产力政策研究》、《中国水利》(该书荣获水利部第二届水利科技图书一等奖)、《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文集》等,专著《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当今世界普遍关注水危机问题,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干旱缺水。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课题中,水成了关键的问题。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水资源紧缺时代,水将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后,水资源的短缺形势更加严峻,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指导下,针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态势,党和国家及时提出“开源节流并重,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就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却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因此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这是我国水情所决定的。鉴于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配极不匹配。因此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实质是人与水的比例和生产力布局与水的区域分布不协调,或者说严重失调。北方地区人口、耕地、国民生产总值(GDP)与水资源在全国所占有的比重反差极大。据统计,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6.5%,耕地占64.8%,GDP占45.2%,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6%。尤其是黄淮海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4.8%,耕地占39.1%,GDP占32.1%,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7.7%,是我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其反差极其悬殊。因此,水资源的性质及其基本特征决定了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不是局部性的、临时性的政策措施,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必须长期坚持的国策。
  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低的为30%,高的可达80%—90%,平均只有40%左右,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的为10%,而高的已达85%,平均只有55%左右(含乡镇企业)。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一般都在15%以上,高的超过30%。因此,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上,必须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高效利用的核心是以提高用水效率,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约用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用水或者限制用水。它是指通过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应用必要的、现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用水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减少用水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提高单方水的生产力,提高单方水的效率。通过水资源的合理使用、高效利用,从而达到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量。节水不仅可以增效减污,而且节水本身就是一种开源措施,通过节水既可节省开源的投入,又可减少治污的费用,并提高单方水的生产力和效率,一举数得。因此,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是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最现实的途径。随着人口持续增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满足人口、经济社会对水的需求,唯一的途径是科学节水,高效用水。
  面对中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用水量增长方式及其管理模式,必须以科技为动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节水减污”优先原则,要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农业用水要改变大水漫灌等落后的生产方式,以挖潜改造提高效益为主,不仅降低了供水成本,而且减少了污水排放;加强水污染防治,废污水排放必须达标排放,减少水污染,提高废污水的处理率,都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性措施。因此,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水的安全度,提高水利科技成果的贡献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单位水量的生产能力。积极研究劣质水、微咸水和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构筑节水治污为先的水资源不断循环更新自我增值的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和运行体系。(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