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传奇与挽歌——评《大染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24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传奇与挽歌
——评《大染坊》
李风奎
  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剧《大染坊》以丰厚的生活积累与丰赡的艺术才情,既不自恋自弃又不媚雅媚俗的叙述风格,既不铺排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也不营造男女情爱的浪漫意韵的脱俗姿态,讲述了一个商界英才的传奇故事,唱出了一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
  与时下一些作品一味淡化深度背景不同,《大染坊》把故事的背景择定在上个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以主人公陈寿亭个人的奋斗经历与命运轨迹为主线,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生、发展的一个侧面,折射出上个世纪中华民族所走过的苦难深重、曲折坎坷、风云变幻、悲壮奋争的历史,呈现出民族工业萌生、发展的沉重步履和艰难行进的缩影,透视一代人强国梦的诞生与破灭。尤为难得的是,作者虽未正面阐释启蒙与救亡、反帝与爱国等当时社会的重大命题,但却通过其在社会面貌和政治体制上浮光掠影的闪现,把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提升到了被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的境界。作品呈现的思想意蕴、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鲜活人物,实与当下风头正劲的“时尚化”写作判若云泥,堪称近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作品从陈寿亭个人经历的传奇性及其命运的不可逆转性着笔,对其进行了绘影绘声的描述,把一个天赋其才、叱咤商界、招法绝妙、出奇制胜的商界英才的艺术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从他佯冻昏而入周家、学印染尔后辞掉师傅执掌染坊起,这一形象便初露端倪。此后他应卢家之邀赴青岛主事“大华”,战滕井,斗明祖,又使他渐露锋芒。后来在卖“大华”、建“宏巨”、买“开埠”、灭“模范”,以及与日商的交锋、与林家的较量中,无论情势多么复杂,处境如何险恶,他都能应付裕如,稳操胜券。他既有局部利益上的深思熟虑与精妙算计,又有审时度势把握商机的超凡本领;他既能立足当前苦练内功壮大实力,又能着眼将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一个超出我们阅读经验的陌生角色。他粗中有细,刚中寓柔,商家本色,侠义做派,抽着土烟,穿着旧衣,目不识丁甚至口出秽语,但骨子里却是仁义礼智,恪守伦理,扶危济困,智勇过人。在与同行商家的竞争中,他点到即止,留有余地,以诚待人,以义取利。他在土匪、地痞面前堪称血性男儿,面对前辈商家却跪地谢“罪”。他眼见家驹娶姨太而毫不动心,始终对采芹忠贞不渝。他对清纯美丽的沈远宜虽有救命之恩,可绝无任何非分之想。他对锁子叔可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对訾家父子则“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作品从多个层面、多种角度开掘了人物的性格深度,凸显了人物的个性光彩,提升了人物的人性魅力。
  《大染坊》既有好看的故事层面,又有发人深思的鲜明主题。作品的叙事极其纯粹,既没有故作高深的姿态,也不作花里胡哨的堆砌,在自然流畅,异彩纷呈的故事中,逐渐彰显了创作意旨。与这种纯粹叙事相适应,作者的语言朴素而简约,灵动而通透,饶有趣味而又令人深思,它似乎通向着人的心灵,让人久久盘桓在对主人公人生际遇的思索和壮志难酬的叹惋上。尽管陈寿亭的经商才华世所罕见,尽管他是一个神话般的商界英雄,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那个时代为他准备的尴尬和悲剧。他的一腔激情和满腹才华,最终都因外敌入侵、国势衰微而失去了依凭,他为之奋斗的印染事业也如昙花一现瞬间凋落。国破家亡事业成空,强国之梦无情破灭,作品由此激发我们从民族工业的兴衰和人物命运的沉浮中来思考民族历史,肩负起时代使命,探索强国之路,投身复兴伟业。
  诚然,比起外在环境的动荡,比起政治经济的异变,内在的文化积演与文化心理更为恒定和深刻。《大染坊》的基本故事虽是在商言商,是商场上的胜败角逐与输赢较量,但它又不仅仅是对商业活动的简单摹写。作者把商场上的斗智斗勇仅仅化为外在的情节线索或背景,而内在线索则是人物命运、文化观念、道德伦理和民俗人情等内容,这就赋予了故事强烈的文化意味。同时,作者致力于在历史感与现代性的结合上,发掘齐鲁大地本土文化的丰富矿藏,展示齐鲁文化特别是工业文明与商业文明发生、发展的动态景象,其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等,都散发着齐鲁文化的沁人馨香。作品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知难而进、重义轻利和乐于助人等品德操守,也无不闪耀着传统美德的熠熠光彩。
  《大染坊》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是一部具有本土文化精神和民族气魄的厚重之作,同时也是一部有趣、好看的作品,这可以从它一问世便成风靡之势而且誉在人口得到验证。(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