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万源人算“明白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26
第2版(要闻)
专栏:

万源人算“明白账”
成文胜
  大巴山深处的四川省万源市不久前举办了首届大巴山旅游节,万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各方客商。
  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县大规模地举办节庆,会不会是一个“面子工程”,一次劳民伤财的活动呢?万源市市委书记林朗说:“办这个旅游节,我们不亏反赚呀!”他扳着手指一笔笔地算开了:本来办这么一个会,政府财政要掏几百万元,可现在通过市场化运作只花了几十万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通过办旅游节,签订了总额7.6亿元的投资协议;旅游节大大提升了旅游品牌,火了旅游业,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这段时间光是旅游服务行业已经吸纳了1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前每公斤8元左右的土鸡,现在卖到了13元以上;过去无人问津的农家腊肉现在也每公斤卖到了20元以上;农民仅靠卖腊肉、鸡等,户均就可以增收400多元……这番“明白账”算得可真清。“花小钱给政府办大事、为百姓办实事,这正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林朗坦言。
  其实,万源人算的“明白账”远不止这些。去年万源市以最优惠的条件,将市郊一处闲置多年的厂房卖给北京荷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作生产基地,引进了可年产15万吨薯类淀粉加工基地项目。当初引进项目时,久居山里的人们怎么也不理解,面积达100亩的厂房只卖120万元,是不是太傻了?学数学出身的林朗给大伙儿算了一笔账:厂房闲置不会产生效益,但是万源盛产马铃薯,低门槛地引进投资1.8亿元的薯类淀粉加工项目后,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全市高淀粉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将增加到20万亩以上,鲜薯产量达到30万吨,产值可达1.2亿元;红苕栽插面积达10万亩以上,鲜薯产量30万吨,产值将达到6000万元;等到2005年三期工程完成后,万源地区将成为亚洲最大的薯类淀粉加工基地。更让人看好的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企业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机会,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可增加100多元。这一算,许多人心里亮堂了,思路也开阔了。去年以来,万源市共出售企业各种闲置资产31宗,变现收入510万元,使456名下岗职工重新找到了工作。
  由于缺少资金,多年来城市建设欠账很多,老百姓颇有怨言。万源人又算起了“明白账”,把经营城市的收入作为政府的“第二财政”来抓,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去年以来,市里先后拿出出租车营运权、公交路线经营权、道路桥梁冠名权等无形资产进行招标拍卖,实行有偿使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