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比例悬殊的背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26
第3版(国际·体育)
专栏:国际论坛

比例悬殊的背后
吕鸿
  10月24日,援助伊拉克国际会议在马德里闭幕。与会各方答应为伊重建筹款330亿美元。对此,美国表示“超出预期”的满意。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筹款总额中的大部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其中包括美国的203亿美元,即美国出资额占了总金额的61.5%。
  “9·11”事件后,美国打了两场战争,一是阿富汗战争,二是伊拉克战争。人们不妨回顾一下2002年初在日本东京召开的阿富汗重建国际会议的筹款情况,与会各方在那次会上宣布向阿提供总金额超过45亿美元的援助,其中美国提供2.96亿美元,仅占筹款总额的6.6%。
  同样是为一个国家的战后重建筹款,为何国际社会对援助阿富汗慷慨解囊,而对援助伊拉克却囊中羞涩了呢?
  阿富汗战争是美国开打的第一场反恐战争,师出有名,得到了国际社会较为普遍的支持,因为全世界有这样一个共同愿望:铲除恐怖主义的滋生地。
  再观伊拉克战争,这是一场被美国再次冠以“反恐”两字、但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战争,所谓出师之名,即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纯属借口而已,是美国执意要进行的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实际上也就是一场师出无名的战争。
  中国有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是由于两场战争的不同背景导致了国际社会的不同立场和反应。虽然上述比例不能说明全因,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倾向。
  当然,国际社会同时认识到,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狭小的“地球村”中,向经历了战争苦难的无辜人民伸出紧急援助之手是国际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正是出于这种人道主义的考虑,并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安理会不久前一致通过了对伊问题的1511号新决议。也正是在这个决议的背后,国际社会加快了对伊援助进程,并敦促尽快实施“伊人治伊”政策,让伊拉克人早日恢复主权,过上和平的生活。因此,虽然国际社会在本次会议上承诺为伊重建筹款款项总体比例不高,但超出了美国原先的预期,本次会议仍不失为一次成功的会议,它表达了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崇尚和平的人类理念,同时向美国再次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必须回到联合国的框架内才能解决国际问题。
  正如我外长助理沈国放在本次会议上所强调的那样,全面发挥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对实践多边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各方利益。中国决定将向伊拉克人民提供25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为伊重建做出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