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又见插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26
第7版(大地·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走笔

又见插图
肖赛亮
  不久前,看了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书名叫《所谓先生》,随手翻阅这本书,首先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是,这部文学作品有大量整页的插图,这在时下众多出版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
  插图,本文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插图,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历史上,大凡有点名气的长篇小说都少不了附有专门的插图,而且插图的纸张质量大都优于文字的纸张。远的不说,新中国成立后,诸如《青春之歌》、《红旗谱》、《上海的早晨》、《苦菜花》,译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邦斯舅舅》等中外作品,都附有十分精美的插图。并且,在书籍的扉页,赫然注明插图的作者,毫不含糊。这些插图,让人在阅读了大段大段数十页文字的疲惫之时,间或遇到一帧颇有意境的图画,通常令人为之一振,调节情绪,舒气缓神,的确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
  曾几何时,我国一大批美术界的老前辈,不吝笔墨,为那些深受读者欢迎的文学作品创作了精致的插图,给那些文学作品增色不少。在众多名家的插图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上海著名画家华三川先生的插图。据我所知,华先生的连环画创作在我国画坛可谓首屈一指,他娴熟、流畅、写实的画技在文学作品的插图上表现得尤为酣畅淋漓,许多栩栩如生的插图让人爱不释手。
  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欣赏一幅好的插图,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自然地把阅读者引领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去的感觉,使文学作品更显丰满,从而加深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知、领会、印象和理解。过去,文学作品的插图,以单色线条勾勒的白描表现形式为多,但也不乏一些彩色的国画、水彩画形式。然而,不论何种形式,好的文学作品插图,都能使文学作品那方块字形象起来,使读者观后回味无穷,久不能忘。
  遗憾的是,“文革”的一段时期,我国文学作品寥寥无几,作品插图就更是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据说,仅长篇小说每年全国出版就不下千余部,然而,优秀的作品插图不知何故却依然一直深藏闺中,没有与时俱进。
  近几年来,倒是在一些称为休闲性的“轻读物”中,泛滥着大量的插图(如果其也算“插图”的话),其功力远缺乏昔日插图那般严谨的作风。要么是粗制滥造、形象扭曲的卡通画,连一些作图员都耻于标出自己的名字;要么便是一些很招摇的摄影图片,这些形式乍看过去很时髦,有的还很煽情,但倘若细细品味起来,则容易让人感觉到其的轻浮和肤浅,远没昔日传统“插图”的那种美感。换言之,它们经不起咀嚼,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转瞬即逝。倘若再深入推敲起来,更不难发现其草率及彼此的雷同所在,它们缺乏文学作品插图应具的创造性和艺术性,说白了,就是缺乏打动人的那种独特的灵性、意韵和厚重感。
  《所谓先生》的插图19幅之多,可谓洋洋大观。这些图画有的写实,有的写意,有的甚至抽象得很,有的看过去似乎与《所谓先生》不搭界,然读毕《所谓先生》,回过头再重新审视韦尔乔的作品———这些插图,就会幡然领悟其图与文浑然一体的巧妙结合,个中韵味,别具一格,亦可谓独树一帜。
  文学作品插图的悄然复出,令人高兴,我们期待着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插图问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