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辞书差错何其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28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在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3年辞书专项质量检查”的结果中,某出版社的《多功能学生字典》平均每万字差错多达37.57处,媒体报道后,引起很大反响
辞书差错何其多
本报记者 袁晞
  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3年辞书专项质量检查”结果经多家媒体报道后,社会反响强烈。公布的19种不合格辞书的差错率之高,令广大读者极为痛恨。
  这次辞书质量检查行动从今年4月份启动,由语言辞书专家反复审读检查4个多月,被检查的辞书全部为读者和中国辞书学会举报以及新闻出版总署日常执法时在图书市场上发现的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辞书。这些辞书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是随意拼凑、编校差错较多,有抄袭、剽窃现象等。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对相关出版单位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对不合格辞书,已经勒令出版社收回,在经过技术处理改正后可再版发行,对于少数质量严重不合格的辞书,要求出版社销毁。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辞书出版也进入了较繁荣时期。出版界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辞书,满足了各领域各阶层读者的需求。许多优秀辞书像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深受读者喜爱,已经成为辞书中的知名品牌。许多优秀辞书发行量数以十万、百万计,《新华字典》到2002年已累计出版了9个修订版、印刷202次,总印数达3.6亿册。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伪劣辞书,究其原因主要是少量不具备辞书出版能力的出版单位见利忘义,粗制滥造。不少伪劣辞书还傍名牌,以“中华辞海”、“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汉语辞海”等书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不仅侵害了读者的权益,侵害了其他出版社的权益,败坏了出版界的整体声誉,也违反了《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国家法律。
  伪劣辞书出笼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出版社的资质问题。现在有一些不具备出版辞书资质的单位,看到辞书出版有利可图,便投身辞书出版,可是又没有相关的编辑、校对、社会顾问力量,结果造成了辞书出版的鱼龙混杂。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说,图书是联合国规定的永久消费品,书的错误会造成知识传播的谬误。工具书、教科书本是不允许出错的,现在也出错,有的还很严重。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认为,教育领域是辞书、特别是语言辞书的最大用户群,伪劣辞书流入社会,必将误人子弟;将对教育事业乃至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语言学家苏培成认为,语文教科书和语文辞书特别要注重质量,如果这两类书质量差,全社会的语言文字就乱了。辞书专家周明鉴说,反对伪劣辞书将是一项旷日持久而且难度极大的任务,没有广大读者的参与难以取得成效。
  柳斌杰强调指出,图书质量检查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一项重要的执法工作,是出版产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为维护读者权益,维护出版市场的有序运行,对图书质量的检查工作将常抓不懈。今年的辞书质量专项检查只是一个开始,类似的图书质量检查工作今后将长期开展下去,明年将确定为图书质量年,加大管理力度,使整体图书质量有明显提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