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谁需要“疗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28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谁需要“疗伤”
孟笔
  近日,偶看一本新书《音乐疗伤》,副标题是“抚慰我们身心的古典处方”,2003年4月出版。国内有关古典音乐与心理健康的书刊寥寥可数,而国外已经有数十年的研究。翻开书一看,内页以大号字体写的一句话,很有吸引力:“每一种病痛与不适都有对症的音乐。”
  大概浏览一遍,却十分失望,这样一本标称“处方”的书籍,错误百出,而造成这些错误的症结是译者和编辑不懂得音乐专业,以致有些常识性的、被众人公认的译文都有译误。其错误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常识性的错误,二是作曲家姓名和作品的错译,三是文章体裁不统一。
  先说常识性的错误或术语运用不当。音乐爱好者知道音乐有调性,但是分为大调、小调,书中61页“为人喜爱的C调钢琴协奏曲K.467的慢板乐章”,应为莫扎特的“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K.467”,第66页“舒伯特美丽的降G调即兴曲op.90传达了他与世界的形而上学的关系”,舒伯特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降G大调即兴曲,op.90之3”,为《11首即兴曲》的第三首。再者,“他与世界的形而上学的关系”从中文表达上似不通顺。书中把音乐术语“回旋曲”全部译成了“轮旋曲”,此外,还有排版的错误,如小提琴误排为“小捉琴”。
  第二,作曲家姓名和作品翻译出现的错误。现在,音乐家译名通常参考的标准为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牛津简明音乐辞典》、商务印书馆的《企鹅激光唱片指南》和《外国人名译名辞典》。这种译名的“标准化”,有利于读者理解和阅读。
  《音乐疗伤》一书作曲家译名与通用译名不符比比皆是。如匈牙利作曲家李格第,应为“利盖蒂”;美国作曲家艾伍士,应为“艾夫斯”;斯美塔纳译成了“施梅塔纳”,格利高里圣咏译成“葛利果圣歌”。
  曲目的不妥译处最明显的是64页中拉威尔《波莱罗》译成“波丽露”,美是真美,但是失去了作品所表达的气势。瓦格纳的《汤豪舍》也译成“唐怀瑟”,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译成“阿兰费兹协奏曲”,莫扎特歌剧《女人心》译成“女人皆如此”。音乐流派中的“简约派”或“极少主义者”译成了“极限主义”,“莫扎特音乐节”译成了“主要是莫扎特”。还有一种不了解歌剧内容所引发的错误,如把歌剧中的角色“维奥丽塔”、“阿尔福雷多”、“托丝卡”、“卡瓦拉多西”都打上了书名号,且人名用字也不准确。
  第三,编辑中的失误与疏忽。首先是句法表达不清楚,如“歌剧于巴罗克时期起源是过去四百年间最重要的音乐事件”;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奏鸣曲第二号的行板就曾被编舞家配了乐,达到一种救赎的美感”。另外,人名、曲名有的附有原名,有的没有,曲目有时候用括号,有时候用书名号,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
  以上就《音乐疗伤》一书,简单地调出一些“处方”中用错的“药”、开错的“方”,目的就是要告诉编者和读者,翻译也要一丝不苟。本来是为了给人家“疗伤”,结果自己还不大懂,这样怎么能够“坐堂行医”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