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向着更先进的指标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1-04
第2版()
专栏:

  向着更先进的指标前进
本报记者 张健虹
塞外已经是怒风卷着雪花的时候了,在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工地上却像初春一般温暖。高大的辅助工场的厂房,已经从平地耸起,银灰色的钢梁在太阳光里闪着炫目的光芒。总库房的坚厚的赭红色的墙壁,庄严地屹立着。洁净而平滑的厂区马路,像一根银白色的带子把各个工场的场地连接起来。这是两个多月以来,建厂的职工们和工程技术人员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他们在完成了1955年任务之后,又在向着更先进的指标前进。……
工地上,各式红色小旗像5月里的鲜花。起重机、卷扬机、搅拌机,毫不倦怠地轰鸣着。指挥综合装吊的口哨声,显得格外嘹亮。修铸工场场地上的载重吊车的铁臂,把一根根十几吨重的大立柱,平稳而轻捷地吊放到每只柱基上去。进行高空作业的人们,身上拴着安全带,忙着盖屋面板,铆接钢架和钢梁。地面上的搬运工、起重工、推车工也都有节奏地工作着。在深达五公尺的热力管道里,泥工们正在砌着护管墙。测量队员在马路两旁的空地上奔忙,为1956年开工工程测定方位。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想到:不久,我国自制的拖拉机,将源源地从这里开往祖国农村去。
当我停留在工地的日子里,听到施工单位一位领导同志说:建设拖拉机厂的进度是意外的快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四面八方来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们,都能自觉地进行忘我的创造性的劳动。
的确不错,在工地上实在不难碰到这样的人物。一天傍晚,在建筑工人的楼房宿舍里,施学成对我说:“我是自动要求来建设拖拉机厂的。” 他说,一年前,一列长长的火车,载着参加建设拖拉机厂的人们从上海出发,车厢里激荡着赞颂祖国、赞颂工人有力量的歌声。每个人心里充满了接受伟大工程考验的渴望。今天呢,这些伙伴们用自己的双手,一木一石地兴建着雄壮的厂房,改变着荒野的面貌。自己也是其中全心全意地献出力量来的一个人,怎能不打心眼里欢喜呢?
在这以前,我就听到过关于他的小组保证了工程质量,连连突破定额的故事。他们共有12个人,都没有见过这样大的工程。他们第一回参加混凝土工程的时候,第三层基墩上出了麻面蜂窝,大家急得不行,有的人连觉也睡不安稳:“质量第一啊,我们是怎么弄的?”可是施学成知道干着急是没有用的,他反复琢磨,手边带着操作规程和大家研究,发现了毛病的根源,学习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工地的先进经验,又把小组里的人按技术高低,工作次要重要,作了合理的分工。结果,这个小组的工程质量和进度,都在工区里树立了优良的榜样。他们还创造了“中凸分层分段浇灌法”,打破了浇灌预制构件的老一套成规,把工效提高了半倍,达到了“四面平滑中间实”的标准。这个办法在工区推广后,缩短了预制柱子的期限。
这儿的人也满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把困难当成光荣的考验,从考验中成长起来。
年近50的粉刷工张荣生,从来没挖过土,可是为了加速工程进度的需要,他在陌生的工作中,和青年人一样地不断地突破新的劳动定额。手上磨起了水泡,腰也酸了,仍然不肯休息片刻。夜晚,场地上万盏灯光,像悬在地平线上的水晶长堤一样。灯光下面,许多深井似的柱基坑里,人们带着一身泥水浇灌着比千年古树还要粗大的混凝土柱基。汗水渗透了衣服,也没有人说累。他们在基坑里熬过了许多这样的夜晚和黎明,征服着夜的寒冷。寒潮来了,狂风卷着沙土,刺得眼睛都睁不开,保温的席子还没有运来,他们就摸着黑路,把散在现场上的旧草席搜罗在一起,把混凝土工程加盖严密。
在基础工程施工的阶段里,劳动竞赛的流动红旗总是在柱基坑旁转来转去。许多小组今天突破了原有的定额,明天又被别的小组超过了。施学成小组由超额17%,上升到超额40%,袁有发、黄永祥、季希炳各小组,也都分别超过了计划指标的10%到30%以上。
拖拉机厂厂房工程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在这个伟大的成就里包含了每一个小组,每一个人的进步和成绩。苏联专家用“工程质量太好了”、“你们学得不错”等热情的话来夸耀他们。四乡的农民路过拖拉机厂门前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向他们报以真诚的感激的眼光。工人们和工程技术人员们不满足于这些成就,12月中旬,他们又展开了突破各种工程定额的总攻势。总库房的工程在超额100%的基础上,再向前提高了一步。施学成小组在保证超额20%完成计划的保证书上,又添上了10%的数字。目前,他们正怀着欢愉的心情,利用这无雪的温暖冬季,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