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沙漠中有座“绿色银行”——记治沙农民席宝力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05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沙漠中有座“绿色银行”
  ——记治沙农民席宝力皋
  樊晓哲
  内蒙古奈曼旗地处科尔沁沙地的腹部,是国家级的贫困县,曾经是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正是在这里,白音他拉镇的席宝力皋搭建了一座1300多亩的“绿色银行”,拥有基本农田近200亩,草场400多亩,黄柳300亩,树4万多棵,牛300余头,羊600只,7口之家年纯收入达1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绿色浸染了当地人的生活。
  “沙子堆平房,毛驴上了房,花钱兜没底,吃饭仓无粮”,这是10多年前席宝力皋的家乡白音他拉镇的真实写照。当时村里的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人均占有粮食不到200公斤。漫天黄沙是人们眼中唯一的风景。年仅15岁的席宝力皋决心向荒漠挑战,植树造林,依靠科学来治理荒沙。他请来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封围了500亩荒漠,造林100亩,在沙海中开始编织他的绿色之梦。
  沙漠的气候干旱多风,反复无常,要在沙漠中植树造林谈何容易。席宝力皋没有退缩。没有开沟机,他和父母一锹一锹地挖树坑;没有灌溉设备,他们就一桶一桶地提水浇树,每天劳动12个小时以上。看着日渐黑瘦的儿子,母亲心疼了:“我们回去吧,穷过富过大家还不是都这么过着。你还不到20岁,累坏了身子可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哪里斗得过沙子?”宝力皋鼓励母亲说:“没事,只要咱们的树长起来了,沙子就奈何不了咱了。”
  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在汗水与泪水的浸泡中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树开始吐露生命的绿色,荒凉的沙漠中有了勃勃的生机。
  当初席宝力皋走进沙漠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造林治沙。但随着林木的繁茂,他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的简单重复,开始思索着怎样从这贫瘠的沙漠里淘出金子来。于是,在扩大林业生产的同时,他开始推沙造田,在草库仑里采取轮牧措施,发展壮大牧业生产,走“为养而种”的发展路子,使农业生产为畜牧业服务,既解决了生畜饲料不足的难题,也缓解了卖粮难的问题。另外,席宝力皋在建设经济生态圈的同时,又加大科技投入,投资15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三化两贮”窖池6处,推广糖化、氨化技术养畜,建永久性暖棚30间,牲畜全部实现舍饲,并在当地第一个推广使用种子包米、米麦套种、节水灌溉等新技术,科技进步因素在其农牧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40%以上。如今他的生态经济圈已经实现了“粮、林、井、草、畜、宅”六配套,达到了“粮、经、畜”三元立体结构。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席宝力皋走上了致富路,年纯收入10万元,荒漠在他手中变成了绿色的银行,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000年,席宝力皋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五四青年标兵”,2001年又被评为通辽市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今年又被推举为全国杰出青年农民候选人。
  富起来的宝力皋并没有忘记仍旧在贫困中挣扎的乡邻,他组织村民生产各种奶产品,推销到城里的饭店、商店。利用家乡盛产黄柳的优势,他把柳编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为家乡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当地人提到席宝力皋都竖起大拇指:“宝力皋,依和艾玛尔(真厉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