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06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吴志华
  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同时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一批拉美学者努力探索拉美的自身发展道路,提出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处于世界经济结构“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实现本国工业化,才能摆脱对“中心国家”(即发达国家)的依赖,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拉美国家勇敢地走上了“替代进口工业化”道路,即通过国家投资、扶持和保护的政策,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生产并替代那些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工业品。在近半个世纪中,拉美经济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并由此带来社会的巨大变化。
  现在,国际经济环境和拉美国内经济条件都已发生了变化,“进口替代”模式逐渐失去其活力,显现其弊端。然而,在新一轮改革中,拉美国家急于摆脱经济衰退和迫于国际债权机构的压力,全面接受和推行发达国家所倡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忽略了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理论,这样就难免造成改革上的偏差。
  首先,拉美国家本来就存在着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缺陷,盲目地实行单方面的开放和放松对国际资本流通的管制,势必导致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外贸结算的逆转,同时在短时间里将国有企业全盘私有化,削弱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拉美经济的脆弱性在改革后不但没有得到改善,相反进一步加深。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所倡导的“经济市场化”、“贸易自由化”和“国企私有化”的政策主张“不完全适用”于拉美国家。
  其次,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不平等、不公正的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资本以及工业和科技方面的竞争优势,很容易借助“自由贸易”之风,打开拉美市场。然而,它们却迟迟不愿向拉美国家开放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补贴和各种贸易壁垒,使拉美国家在农业、轻纺、加工业等部门的比较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跨国企业将拉美市场看成其谋利的“金矿银山”,纷纷并购拉美国有企业和民族企业,抢占拉美市场,却不愿为解决拉美社会问题和产品出口做贡献。另外,国际资本流动可以无国界,但是,财富却是有国界的。国际金融资本利用金融自由化和拉美急需资金、仓促开放的机会,到拉美投机淘金,使拉美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发达国家。因此,面对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与改革更要谨慎、稳妥,注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拉美经济改革有其鲜明的地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渴望、困惑和艰难。现在,拉美国家正推行“对改革的再改革”,更加关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探索新的改革理论,这将使拉美的经济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