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如何实现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02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学习《决定》答问解读

  如何实现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
  刘向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要做到“四个注重”。这是解决就业问题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指明了方向。
  第一,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更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有些还是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与第二产业相比,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独特优势。据统计,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5倍。近些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增速减缓。1990—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而第三产业年均增长仅为8.4%。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7%,远低于发达国家占70%左右的水平;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28.6%,而美、日、法、英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60%—75%,即使是发展水平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也大多在40%—50%。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以增加就业为重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商贸餐饮、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和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和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使第三产业实现突破性增长,争取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0%。
  第二,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目前,我国登记注册的各类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吸纳城镇就业人口占75%。实践证明,凡是中小企业多而且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业压力就小;而大企业多,中小企业发展不起来的地区,就业压力则较大。各地对发展大公司大集团都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小企业在市场准入、注册门槛、审批检查、信贷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面临诸多障碍。这不仅阻碍扩大就业,对大企业本身发展也是不利的。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现代经济发展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即使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也离不开大批中小企业所提供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流通服务。
  第三,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蓬勃生机,而且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2001年底,城镇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吸纳的就业人员达到9500多万人,占城镇全部就业人员的40%。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使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税收、投融资、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消除体制性障碍,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企业做强做大,使非公有制经济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四,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推行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和弹性工作制,支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从事各种劳务活动,可以开拓出巨大就业空间。例如,发达国家各种形式社区服务人员,约占就业总人口20%—30%,发展中国家为12%—18%,而我国只有3.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0年对沈阳、青岛、长沙、成都4市1600个居民家庭进行社区服务业需求抽样调查,需要社区清洁、家电维修、上门送报、社区保安、房屋维修等19项服务的家庭数量占40%,据此推算4城市有115万个家庭可提供200万个临时就业机会,目前尚缺100万个。按此推算,全国32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43个人口在50万—100万的大城市,可提供社区就业机会至少1500万个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京、沪等7城市抽样调查推算,家庭服务业可创造2000万个就业岗位。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关键在于转变劳动者择业观念,树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形式就业也是就业的观念。还要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灵活就业人员同样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免除后顾之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