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从盐碱地到米粮川——记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21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从盐碱地到米粮川
——记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
本报记者 蒋建科
  时隔13年,记者再次来到河北省曲周县,采访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建站30周年庆祝活动。虽是深秋时节,却也满目葱茏,蔬菜青翠欲滴,苗木迎风挺立,果园里、棉田里一派繁忙景象。
  人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3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盐碱荒滩,是历史上有名的“穷碱窝”。“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闻耧声响,不见粮归仓”就是当时曲周粮食生产的真实写照。从1949年到1975年,全县只有4个年头“风调雨顺”,粮食平均亩产100公斤,其余年份平均亩产仅有75公斤。27年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只增长了1斤粮食,受到中央领导批评。1973年8月,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原北京农业大学毅然承担起“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研究”课题,派出以石元春、辛德惠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教师进驻曲周,建立了第一代实验区,开始了治碱救灾的历史创举。
  农大的教师们挽起裤腿,和农民一起下地挖沟、打井、测水文、查地质、化验土壤,研究资料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浅沟浅井为主、构成井渠结合的一套水资源及其水盐运动综合调控系统,达到省工、省地、省钱、有效的目的。科学治碱使沉寂了几千年的盐碱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1973年到1987年项目如期完成时,曲周盐碱地面积下降了近七成,林木覆盖率增加2.8倍,粮食单产增加1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3.9倍。
  项目区的巨大成功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先后有52个国际代表团前来参观。1983年,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贷款资助在曲周实验区实施“河北农业发展项目”,这是改革开放后首次在农业上引进外资。
  30年来,从曲周实验站先后走出了石元春、辛德惠两位院士,40多位教授,200多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1项,其中“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如今的曲周实验站已把“打造绿色品牌、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十五”的攻关研究目标,正在向更高的领域攀登。
  “曲周实验站是高校科技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成功典范!”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