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信仰的叩问与追寻——观话剧《我在天堂等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22
第7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信仰的叩问与追寻
——观话剧《我在天堂等你》
廖奔
  看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的话剧《我在天堂等你》,大约许多观众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整个演出过程中都沉浸在隐隐的激情奔涌里,内心时而被唤起深层的感动。它最终让人澎湃于心而又如鲠在喉的,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刻开悟,是对信念与追求的深邃思索,是在新的时代层面上对奉献与崇高的深沉理解。它用两代人的实践比照得出了这样一个判断:人的一生如果是为某种信念而活着,那它的过程即使是有缺憾也都将成为完美。
  这部改编自裘山山同名小说的话剧,结构组织得优美而有效。它先试图捕捉住当代人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焦灼,从而强烈地提出人生意义追寻的命题,然后用两代人紧张关系的对峙,引领观众对于他们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精神历程进行比较,从而把观众带入深沉的情感和心灵体验。老将军的五个子女,不同程度地遭遇了生活的严峻:婚姻破裂、下岗、长期在青藏高原坚守、经商得不到认可,价值失落感不断撞击他们的心灵。而永远沉浸在以往献身史、情感寄托于青藏高原的老父亲,不能理解子女各自不同的内心焦灼,甚至不给他们倾诉的权利,按照自我逻辑强迫他们改变认识轨道。陡起的思想冲突,导致老将军心脏病猝发而去,愧悔中的子女开始通过母亲的叙述接近父辈的经历。大幕再度拉开,我们已经是在辽阔壮丽的青藏高原之上,时光倒流到母亲充满爱情幻想和信仰追求的花季岁月,一场革命旅途上的人生跋涉开始起步。
  就这样,我们随着子女一起逐渐了解了父亲和母亲,理解了他们在朴素信仰支撑下所经历过的坚韧不拔与艰辛。这里面有人生追求、道路选择、爱情遗憾、生命考验,有生存的艰难与奋斗的欢欣。自然,父辈的人生是有残缺的,他们必须服从于使命与环境,他们更要为自己的追求付出代价,但他们赤心不改地走了过来,走得自信而坚实,他们因而架设起了我们今天生活其中的共和国大厦。他们的精神历程令子女们感动,因为晚辈从中映照出了自己的“小”来——虽然生活得自在、放任、无庸担当,但却避免不了精神的上怅惘、犹疑、缺乏动力。观众从中也受到感动,我们看到了信仰对人生竟然有着如此的意义——用奉献来换取他人的幸福,自己也就从过程中得到了幸福。剧作通过两代人对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不同追寻与实践的对比,提出了有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命题:人最终是为了物质还是精神而生活?
  这部揭示当代生活内在焦灼感的叙事戏剧作品,先用老将军的猝死制造出一种情节和心理上的紧张,再用女主人公讲故事的方式来引领观众进入人物的心灵历程,继用灵动的时空穿插来增强故事的对比性,把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信仰迷失的困惑,与前辈战争年代虽艰苦卓绝却坚定执着的充实,交织往复进行对比与映照,取得了强烈的情感效果。戏的节奏处理得很快,现实与历史的内容片段一个个迅速闪过,它加剧了作品内在情绪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这种节律扣人心弦。现实中的焦灼与彷徨、历史上的坚持不懈与献身精神、理想的天国、高原风、宗教般的静寂,整合为一种纯美的境界,一种物质之外的纯粹精神游骛状态,这其间的一切都成为美,粗犷、凝厉、残缺无一幸免,连母亲的最初放弃蒙昧爱情潮涌,都显得那样凄婉美丽,它诱人向往、使人沉浸、令人陶醉。剧作把这种情感的能量积聚,导向对于理想与信仰的叩问与追索,导向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引人动情,发人深省。
  虽然面对现实人生的焦灼,作者有着否认现实向历史和原始宗教寻求解脱的逃逸倾向,而对于传统的崇拜又使得其笔下描绘的以往人生不免理想化、崇高化和神奇化,人为将它涂抹成桃花源般的精神净土,然而这种朝圣情结又如何不是深陷在现实焦虑中的人们净化心灵的一条有效途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