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青海:打开山门拓新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24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青海:打开山门拓新路
本报记者 马应珊
  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青海打开山门迎“财神”,五湖四海的投资者越来越青睐这块资源丰富的宝地。今年1至6月,青海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8.63亿元,同比增长11.8%。
  请别人来发财,求自己快发展
  国土面积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已查明地质储量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17.2万亿元,是全国少有的资源富省。其中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高达2187.3万千瓦,而且开发成本低。柴达木盆地的33个盐湖中,钾盐、镁盐、锂矿、锶矿等储量居全国首位,钠盐、芒硝等居全国第二位;探明加控制的石油地质储量3亿多吨,天然气3500亿立方米,为全国第四大气田。此外,具有高原特色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农牧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均有很强的竞争力。
  但青海省眼下还是“吃饭财政”,推动经济发展的财力远远不够。为了让青海的特色经济“特”起来,发展快起来,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鼓舞下,青海迅速行动,打开山门,敞开投资机会,2000年以来相继出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决定》、《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通过多种手段发布当地的优势资源、投资政策和招商项目等方面的信息,注重推出高质量、大效益的投资项目。在引资招商的实践中,青海人还逐渐意识到:光靠优惠政策吸引人是不够的,必须调整机制,在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上下功夫。要营造出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青海才能成为各路贤才大展身手的舞台。
  目前,来青海参与开发盐湖、水电、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的外地客商已达10万人。新世纪头3年,青海利用外资规模每年递增14%。青海目前合同利用港澳台资及外资总额为7.7亿美元,注册企业316家,其中港澳台资金4.6亿美元,注册企业188家。外资引进加快了青海的开发进程,给本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方式。
  青海省委书记赵乐际说,丰富的资源是大自然赐予青海人民的财富,打开山门、亮出资源、引进资金、开掘宝藏是振兴青海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今年8月1日,青海省政府出台了《青海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政策措施》,旨在全面迅速地提升全省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放宽市场准入,盯住资金注入
  将青海高原营造成外地资金注入的洼地,是青海发展经济的重要方针。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境内黄河干流上的尼那水电站,是首座由青海省自主投资兴建的中型水电站,项目总投资11.44亿元,总装机容量16万千瓦,安装有单机容量全国最大的灯泡贯流式机组,年发电量7.63亿千瓦时。一家民营专业化能源公司——中国华睿投资集团日前签订协议收购尼那水电站12亿余元整体国有能源资产。
  青海正以更大的努力,来吸引国内大企业和发达地区的资金,让外省区投资者获得经济效益。青海省提出,对前来投资的国内外客商,除普遍享受西部地区优惠政策外,还具有更强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如市场准入等,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和限制的行业外,全都对外开放:1万元即可登记注册、申请企业证照;外省区资金注入视同外资待遇。
  今年7月,在西宁市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青洽会”)上,中外客商达成协议项目271项,合作金额逾285亿元。“青洽会”已连续举行了4年,共签定协议金额445.13亿元。
  8月26日,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带领100多家企业负责人组成的浙江省经济协作代表团,与青海签定了100个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达36.01亿元。合作项目结合浙江的资金、产品、技术、管理优势与青海的资源、市场、政策等优势,涉及工业、农业、科技、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贸易等多个领域。目前,仅浙江在青海工商注册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就有116家,60万吨的水泥、4.5万吨的碳酸锶、30万吨生铁、60万吨的纯碱、100万吨的甲醇、100万吨的钾肥等153个资源开发项目全部上马。
  最近3年来,青海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19.93亿元,堪称“一年飞跃胜十年”。在此期间,青海省有组织、有目标地参与省外的重大经贸洽谈活动,累计签定项目合作协议1230项,引进到位资金146.4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引进的民间投资同比增长近1倍,占同期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1%。
  “投资环境比预想的还好,办事效率非常高。”在青海碱业有限公司建设工地上,来自浙江的投资方代表、副总指挥董利刚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看到这里的软环境这么好,公司决定追加投资到30亿元,将原定的60万吨纯碱项目扩大为180万吨,一期工程即将开工。”
  纵横联合天地宽,扎扎实实打基础
  外部区域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促进了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催生了青海经济的新增长点,使青海高原成了生机勃勃的开放与开发的热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3年多时间里,青海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1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90年的总和。全省GDP连续3年平均保持了11%的增长率,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4%,农民收入年均增长4.8%以上。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吸引省内外投资的亮点。2001年4月,总投资50亿元的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上马。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建设,已吸引德国、加拿大等国和港台地区及省内外客商入住置业,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加工、特色资源开发、中藏药与食品加工、流通贸易、公益事业和房地产等产业群落。捷足先登的青海量刃具公司已在开发区落户投产,年产值约4500万元,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年平均创汇超过100万美元。
  在全省已探明掌握的17.2万亿元资源储量中,13万亿元的资源储量集中在柴达木盆地。记者日前驱车穿过柴达木盆地,亲身感受到,25万平方公里的“聚宝盆”变成了一个全国商贾争相投资开发的大工地。河南省义马煤业集团在柴达木投资19.24亿元,正在开发这里上亿吨的煤矿。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家企业在这里大显身手。
  踏进柴达木盆地重镇格尔木市,但见高楼林立,绿树裹城,汽车如流,商贾活跃。环视昆仑山麓下这座美丽的都市,让人难以相信,4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片荒凉而寂静的戈壁沙滩。格尔木的变迁是青海对外开放成就生动的展示窗口。这里凭借环境优势形成了引力效应,吸引全国各地的开拓者和创业者纷至沓来。目前格尔木市20万人口中,外地客商占了8万多人。涌入的资金带动了格尔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1981年GDP只有2000多万元,1991年达到2亿多元,2001年超过22亿元,2002年达到27.53亿元,今年上半年是13.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
  目前,石油天然气、水电资源开发、有色金属和盐化工业成为青海的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一个从初级产品到深度加工和下游产品开发的产业链。今年1至6月,以四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2.54亿元,同比增长15.5%。
  “纵横联合天地宽,冲出封闭都是路。”这是青海人的感受,也是青海人的行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