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常怀忧虑与急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24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常怀忧虑与急切
景兰杰
  “群众利益无小事”,饱含着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常怀忧虑与急切,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它有两层含义:其一,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其二,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难也要努力去办。领导干部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就不能不常怀忧虑之心,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不能不常有急切之感,千方百计把群众的事办得又快又好。忧虑是急切的前提,没有忧虑,就不会有急切;急切是忧虑的体现,没有急切,忧虑就是空谈。忧虑和急切,反映着感情和认识,表现为态度和行动。常怀忧虑与急切,就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常怀忧虑,就是忧民之忧。忧虑来自爱民之心。领导干部只有深怀爱民之心,才能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在“下去”之后看清楚群众的困难,听进去群众的呼声,体会到群众的心情;才能像胡锦涛同志强调的那样:“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如果没有爱民之心,就很难想到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即使偶尔为群众办了些实事,也难以做到坚持不懈。有这样一则故事。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中下游受灾人口1888万,毛泽东同志闻讯后流下了热泪。有一次,他在与当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谈论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时说:“你看,你能不能找个人替代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修三峡大坝?!”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领袖对人民的忧虑心情。今天,面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群体,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的正是这种忧虑。
  常怀急切,就是急民所急。是不是急切,关键在于有没有为民之举。只有急民所急,才能真正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认真办,抓紧办。急切不是急躁。急躁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常常会事与愿违。我们所说的急切,是面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不能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而应雷厉风行、竭尽全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它办实办好。一般说来,群众反映的事都是急事:苹果卖不出去,眼看就要烂在园子里;下岗在家,老人要赡养,孩子要上学,急等钱用;周围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生活不便……能不急?只有迅速行动、抓紧解决,方能解群众的燃眉之急;抓而不紧、拖而不办,只会把事情搞糟,损了群众的利,寒了群众的心。有些问题比较复杂,不易解决,需要领导者多谋善断,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把该办的办好,让群众满意;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绝不能不了了之。
  常怀忧虑与急切,说到底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为群众办一两件好事并不难,而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没有深厚的感情是做不到的。领导干部的榜样郑培民同志,不论身居何职、为政何地,始终信奉“老百姓比天还大”,始终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努力做到“万事民为先”。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共产党人不仅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无论时代如何变、条件怎样变,面对群众的疾苦和困难,绝不能漠然、马虎、懈怠,而要以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大的力,解民之忧,排民之难,谋民之利。惟有如此,才能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