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案例教学的魅力——哈佛大学教育见闻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24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体育)
专栏:

案例教学的魅力
——哈佛大学教育见闻之二
本报记者 李忱
  “在这里建桥能大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关于投资主体,我认为……”“方才有人提的建桥方案还有点问题……”关于在某地建一座跨海大桥的讨论正在半圆形的桌前紧张而热烈地进行,这既不是建桥方案的论证会,也不是领导决策前的集体酝酿。这是笔者参加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课堂案例教学中的情景。
  案例教学是公共管理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教师选择实际生活中的某一典型的管理或政策问题为案例,为学生提供背景情况,并指出面临的矛盾、问题和困境或几种选择,但没有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前阅读案例资料,在课堂上个人或分组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今年9月,在笔者参加的第二期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上,学员们共学习了47个案例,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估、公共财政、危机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管理经验和教训。大家普遍感到,干部培训教育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效果和收获尤为明显。在案例分析中,每位学员都要以案例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参与矛盾冲突之中,以当事人或决策者的身份发表意见,重演决策过程。这种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引导学员发现问题,深入地思考,互相交流,主动地学习。培训班班长在结业总结时代表大家谈道,“由于参加培训的学员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对这种案例教学方式较为适应。”
  案例教学深受大家欢迎的原因还在于,学员们可以直接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大家来自各行各业,这既有互补的优势,又是共享的资源。特别是在案例教学的参与中,来自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领域和专业的学员们,结合各自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过程;以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同一问题发表见解,达到了思想碰撞、互相启发、彼此交流的效果。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每当学员结合我国的实际谈想法或举中国的例子时,老师马上拿笔记下来。可见案例教学也能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1870年,兰德尔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19世纪90年代,哈佛医学院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法在法律和医学教育领域中的明显成功激励了商业教育领域。1908年哈佛商学院正式成立时,案例法又被引入商业教育领域。到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学院成立后,将案例教学从哈佛商学院直接学过来。在政治、管理、公共政策类的大部分课程都使用案例教学。
  肯尼迪政府学院有个专门的案例编写小组,有6名案例编写员。全院现有1300—1500个案例,除少数由任课教师自编以外,绝大部分是这个小组的专业人员编写的。其中最受欢迎的案例约有100个。案例经常更新,每年新编30—40个案例,并注意开发国际性案例,学院搜集案例素材,注意照顾不同方面的观点,比较客观公正。案例教学不是自然产生的,对教师要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并习惯于这种教学法。一个教师从不熟悉到熟悉案例教学,至少要花2—3年。教师的作用虽然不同于直接授课,但要介绍分析框架或理论工具,引导学员的分析过程或步骤,对学员的不同观点及时进行分类梳理,对有些重要的理念给予提示。这些都要求教师熟透案例,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比较才知差距,有参照才能鉴别。通过案例分析,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学员们对全球化时代许多国家公共管理的经验有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开阔了视野,也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影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