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曾发生过特大洪灾的陕西省渭南市灾民潘文朝家中,探访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潘文朝诉说冷与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24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热点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曾发生过特大洪灾的陕西省渭南市灾民潘文朝家中,探访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
潘文朝诉说冷与暖
本报记者 郑少忠
  编者按:今年是自然灾害多发的一年。寒冬来临,灾民的生产、生活安排得怎么样?是不是有房住、有被盖、有衣穿、有饭吃?群众利益无小事。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帮扶灾民等困难群众作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好。要了解灾民的呼声,帮助灾民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没有过冬房,我一大把年纪了倒无所谓,可孙子、孙女还小,他们冻得不行,直喊冷11月15日中午,记者辗转来到陕西省渭南市华县下庙镇西周村灾民潘文朝家中。
  “请坐——凳子被水冲走了,要不到床上坐”,见来了客人,正在帐篷边和泥砌砖的潘文朝使劲甩了一下沾满泥巴的手,撩起了门帘。
  记者猫腰钻进了帐篷,一同钻进记者鼻子的,还有一股浓浓的潮霉味,忍不住连打了几个喷嚏。
  今年的冬天来得早,也出奇的冷,虽说有帐篷,可一连下了十几天雨,地下潮得不行,城里人捐的被子、褥子也薄了些,风一吹,凉气就钻进来了,连脊梁骨都透着凉。一想到冬至和三九大寒,老潘就有点心跳。
  “没有过冬房,我一大把年纪了倒无所谓,可孙子、孙女还小,他们冻得不行,直喊冷”。老伴过世得早,地里也刨不出多少钱,儿子、儿媳到广东打工去了,留下孙子、孙女,潘文朝是爷爷、奶奶、爹爹、妈妈一块当。前几天夜里雨夹雪,爷仨缩成一团,两床被子全盖上还冻得不行。老潘就爬起来,从烂箱子里找出一块塑料膜,盖在被子上,既挡从门缝里吹进来的风,还能接篷顶上漏进来的水滴。
  没有办法,只好在帐篷里生炉子,呛人不说,还危险,睡觉的时候得把帐篷开条缝,冷风顺着缝子,还能灌进来。
  老潘身上连套了两件毛衣,是青岛人、北京人捐的。老潘念叨着,越往后,日子就越难过了,到了三九,毛衣就不行了,得要棉衣了。乡下不比你们城里,乡下冷。
  “爷爷,我饿了,”一个怯怯的声音从后面传来。不知什么时候,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涩涩地站在我们后面。记者回头问了一句:爷爷做的菜好吃吗?小姑娘竟然呜呜哭着跑开了。
  记者的视线落到了案板上。那里摆着5只碗,3只碗的沿还缺了口,其中的一只装着咸菜。几块砖头上支着一口锅,揭开盖,是两个裂了口子的白馒头。政府每人每月补助5块钱,30斤白面,馒头是够吃了,可家里一日三餐顿顿都是馒头就咸菜,没有青菜吃。潘文朝红着眼圈说,每天都是腌萝卜、咸菜,吃得直反胃,不吃又饿得不行。村里1200多人,有一半都这样。原来萝卜咸菜5毛钱一斤,现在都涨到8毛了,以后也得省着吃。
  没有电,帐篷里又暗,孙子只好点起蜡烛做作业。危险不说,也费钱,一根蜡烛就好几毛。可孙子要做作业,蜡烛钱还是免不了的。老潘又心疼钱,又心疼孙子,嘴里直说,电啥时候能接到帐篷里,好让娃儿暖暖和和地做作业。
  老潘寻思着,用政府支持的300元钱和2000块砖,先盖一个房,再把凉床拾掇拾掇,让孙子、孙女睡上暖床,过个冬天
  身上冷,但老潘的心里还是热的。他说,政府正在想千方设百计地帮助我们,又是排水拉电,又是修桥补路;又是拨款,又是拨粮。昨天,省长还在渭南开现场会,要用省长预备金来支援我们灾民呢,邻居的娃娃说,电视刚才还播了呢。
  房子毁了,县里给300元补贴。老潘寻思着,用政府支持的300元钱和包村干部拉来的2000块砖,先盖一个房,再把凉床拾掇拾掇,让孙子、孙女睡上暖床,过个冬天。“长肉还得靠自己的骨头!我托人给儿子、儿媳捎话说,我在家里好好管娃,你们在外面安心打工,多挣点钱!”
  老潘原来有10亩地。这10亩地可是老潘的心头肉,早晚都小心伺候着,一家人的口粮、开支都指望着它。洪灾前,老潘每天天不亮就往地里跑,今年玉米长势格外好,老潘就跑得更勤更欢了。眼看着再过半月玉米就能摘了,没想到一场大水把啥都冲没了。又不能当着孙子的面哭,老潘就在天亮前跑到地头,像小孩一样嚎啕大哭了好一会。现如今,他已经用政府补助的200斤良种,补种了6亩麦子。还有4亩被水泡着,玉米、麦子看来都种不了。“真希望政府的技术员来给支支招啊!”(附图片)
灾民潘文朝正在建临时过冬房。张建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