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雄鸡”高歌看东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系列报道(总体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26
第1版(要闻)
专栏:

“雄鸡”高歌看东北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系列报道(总体篇)
本报记者 江绍高 皮树义
  编者按: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结构调整的措施。目前,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有利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翻两番目标,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防安全。我们要像当年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那样,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
  前不久本报专门派出记者组奔赴东北三省,采访了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有关情况。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系列报道”,介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报道东北地区振兴的新思路、新探索、新成效,展示三省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白山黑水,生机勃发;辽沈大地,万马奔腾。
  机遇难逢。党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令上亿东北人民欢欣鼓舞,振兴东北的历史之战正在展开。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经过多年探索,走过艰难曲折,新一轮的东北振兴正以全新的思路推进。
  跳出“等、靠、要”的框子,改变政府主导结构调整、直接干预经济运行的状况,树立主要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力更生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想。
  新思路走出新路子,新路子上将走来一个新东北。
  历史机遇,雄厚基础,后发优势,东北有条件重振雄风。全面建设小康,需要打造“东北经济增长极”
  来到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那天,是个雾天。登上矿上的观景台,方圆30公里、深达300多米的大矿坑,怎么也看不见。这个曾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就锁在雾中,人们的心情也像雾般压抑——因资源枯竭,到年底海州矿就将宣告破产。荣誉室里,几十个金灿灿的奖牌诉说着海州过去的辉煌:建矿50年,产煤2亿多吨,实现利税33亿多元。
  海州老了。东北累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过历史性重大贡献。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负重前行,步履蹒跚。
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机制不活,产业结构老化,企业包袱沉重,经济发展不快,一些城市资源枯竭,下岗职工众多。东北三省经济在全国的位置后移。东北被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东北现象”被用来概括东北的困境。
  倔强的东北汉子不会认输,振兴东北的探索从未止步,东北在调整改造中取得了经验,打下了基础,振兴东北的时机已经成熟。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东北的贡献,党中央时刻牵挂着东北。东北人民将永远记住2003年——党中央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
  东北人正谋划如何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就是在阜新,这个资源枯竭、困难多多的城市,市委书记王琼眼里看到却不只是困难:“最大的劣势是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煤炭资源枯竭了,我们有土地资源,人均占有耕地5.6亩,辽宁省第一;气候条件适合发展畜牧业;环境污染少,可以生产绿色食品。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阜新是全国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这可是烫金的名片!”王琼的优势观乐观而又辩证。阜新确立了以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线的转型思路。两年来,已初见成效。上海大江、河南双汇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落户阜新,十几个下岗职工农业园区建立起来,一批职工转入农业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
  东北振兴条件已经具备。尽管一些地方资源枯竭,东北资源总体上仍属丰富,有40多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三位。东北工业实力雄厚,制造业基础良好。现在,原油产量仍占全国的40%,木材占50%,汽车占25%,造船占30%多。经过三年脱困,国有企业活力增强,包袱有所减轻。用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的话说,辽宁已经度过最艰难的时期,正呈现向上发展的良好趋势。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则认为,尽管东北为全国的改革承担了很大的成本,但东北还是站在很高的平台上,基础稳固,还有后发优势。
  东北振兴非常必要。东北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原材料、重大装备和重大国防工业等战略产业基地,正因为其重,东北的振兴举足轻重。黑龙江省委书记宋法棠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都离不开东北的振兴。振兴东北事关全面建设小康。东北人掂出了肩上的分量。
  80年代看特区,90年代看浦东,世纪之交看西部,新的世纪看东北。在东北采访,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也许这并不十分准确,但却透着东北人的自豪、自信,满怀豪情的东北人将打造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振兴东北的过程将是不断转变观念的过程。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正在展开,东北人打响了改革创新的攻坚战
  在黑龙江,副省长刘海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年前,一家国有钢厂经营不善,准备与港商合资。消息传来,职工不干了:我们是国有企业的职工,不能变成港商的打工仔。国有身份不能变,誓与企业共存亡。结果合资黄了,企业也越来越差。
  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这是东北最突出的体制性矛盾。东北要振兴,急需体制创新,打造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然而,东北实行计划经济程度最深、时间最长。计划经济的整齐划一、高度集中,带来了观念的封闭保守,人们习惯等靠要,缺少创新精神;习惯小富即安,缺乏创业冲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一轮轮的思想解放,东北人的观念越来越向市场经济靠拢,但仍有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地方。三省领导同志不约而同谈到,东北振兴的根本是转变观念,加快体制创新。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正在三省展开,改革旧体制的攻坚战正向纵深挺进。
  比较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制约了经济活力。三省都提出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产权的多元化、股份化,实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黑龙江省的具体思路是,将全省现有的1233户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分成三类,优势企业多种形式做大做强,一般竞争性企业混合所有,劣势企业退出重组。目前,各地市属国企产权改革正在深入进行。
  东北的国有企业技术设备老化严重,迫切需要技术改造。但是这些年技术改造花了大钱,许多企业却陷入了“不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的怪圈,技术改造完成之日,就是企业亏损之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机制未改。巨大的投入,崭新的设备,在旧体制的土壤上,结出的仍是苦果。说来也许不信:在东北的一些国有企业里,人事、工资、分配制度还未改革,大锅饭、铁饭碗依旧。先改制,后改造,成了这次东北调整改造的新选择。
  民营经济受到高度重视,扩大开放如火如荼。改善投资环境,培育创业氛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吸引外商投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正在东北大地成长起来。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凡是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我们都欢迎。热情的东北人敞开了胸怀。
  东北的振兴是全面的振兴。就国企抓国企,就工业抓工业,路子越走越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开阔视野,协调统筹,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东北看辽宁,辽宁看沈阳,沈阳看铁西。沈阳铁西区委书记谷春立这样介绍铁西区。
  铁西够“铁”的。70多年的历史,3500多户工业企业,集中了沈阳市一多半的工业资产、工业产值、工业利税和大中型企业。听听那街道名字:兴工、保工、卫工、重工……都是工字当头,可见当年的辉煌。然而,随着企业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日益加剧,铁西“软”了:许多企业停工停产,大批职工下岗。工人居住的工人村被戏称为“度假村”。
  今天走进铁西,许多破烂的街道不见了,许多破旧的厂房不见了,一条条翻修过的街道整洁漂亮,一座座崭新的商业建筑拔地而起。工厂哪里去了?铁西莫非不再姓铁?谷春立告诉我们:铁西仍然是工业立区,不过发展工业的思路变了,不再就工业抓工业,而是把抓工业与增强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工厂大部分搬到了开发区,原有的工业区正改造为商业区。
  铁西老工业区从1986年列入国家改造计划,17年来国家共投入资金240多亿元,但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进一步改造还需要500多亿资金,大批的下岗职工需要安置。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这两大难题再次摆在面前。2002年,沈阳市决定铁西区与沈阳经济开发区合署办公,走一条整体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路子。就是通过合资、重组把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搬迁到开发区,做大做强;把置换下来的土地,改造整理发展商业服务业。资本运营,环境改造,使铁西区的城市功能得到提升,土地升值4倍,为企业的搬迁改造提供了大量资金,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为下岗职工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东北人的视野开阔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成了东北振兴的基调。工业与城市,工业与农业、服务业,城市与乡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国企与民企,改革与开放,发展与环境……一系列重大方面的协调发展,被列入议事日程。“经济发展是个系统,有客观规律,协调才能发展。单兵突进,往往事与愿违。”辽宁省省长薄熙来这样总结。
  东北下岗职工多,就业任务繁重。扩大就业被放到了突出位置。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省,辽宁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列为“一号工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保体系已初步形成。两年来,有150万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向失业保险并轨,180多万人实现再就业。
  统筹协调,以人为本,东北的发展将是可持续的发展,东北的振兴将是给百姓带来实惠的振兴。
  贡献只能说明过去,实干才有未来。躺在功劳簿上,等待国家支持,机遇又将擦肩而过。说一千,道一万,还得自己干
  大庆因油而兴,因油而红。然而,今天的大庆展现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油。开发区:崛起一批电子、软件、制药高新技术企业;大学城:引来8所外地大学落户;郊区:奶牛场、专业户养了20万头奶牛。非油产业、第三产业的兴起,正在改变大庆单一的产业结构,为大庆注入发展后劲。
  40多年的开采,大庆贡献石油17亿吨,同时,大庆的石油储量、产量也在减少。大庆的未来在哪里?是躺在贡献的功劳簿上,等待国家补偿、支持,还是自力更生寻找出路?诞生了铁人精神的大庆,选择了后者。市委书记王志斌这样看待大庆对国家的贡献:一是大庆人的努力,二是全国各方的支持,三是老天爷给了一块好地方。贡献不能全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等着国家还账。
  说起贡献,许多东北人都能说出一大串。“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项目有58个在东北。东北诞生了新中国工业的无数个第一,东北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仅黑龙江省,50多年来累计提供了占全国1/2的原油、1/3的木材、1/3的电站成套设备、1/10的煤炭、1/2的铁路货车。
  东北确实贡献巨大,共和国工业化的基石上永远镌刻着东北的名字。现在东北包袱沉重、困难很多,解决企业技术改造、分离办社会职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重大问题,确实需要国家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新一轮的东北振兴不能变成新一轮的要政策、要项目、要资金。关键是自己干起来,进行第二次创业。
  东北振兴是千百万人的事业,东北振兴的力量在群众之中。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提出,打破等靠要观念,培育创业文化,让群众都动起来,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全民创业。一场“创业者足迹”宣传教育活动正在全省展开,一批“创业先锋”不等不靠、艰苦创业的事迹被广泛宣传,鼓舞着众多人投身第二次创业。
  创业不易,需要战胜困难,也需要战胜自己。初冬时节,阜新碱巴拉荒创业园的一个个大棚里却是春意盎然,看着新鲜的蔬菜,下岗职工李莹脸上绽开了笑容。他原是阜新新邱煤矿的团委书记。前年煤矿破产时,李莹和他的伙伴们围着挖煤的电镐抱头痛哭。他们舍不得离开干了多年的矿山,失落、苦闷缠绕着他们。但是,他们终于站起来了,告别了深深的“恋煤情节”,成立了绿色田园发展有限公司,用挖煤的手摆弄起农活,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雄鸡”高歌看东北。如果把中国的版图比做一只雄鸡,东北恰好就是雄鸡高昂的头。曾经在工业化道路上引吭高歌的东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军中更会凯歌嘹亮。
链接
东北简介
  东北三省位于伟大祖国的东北部,总面积约79万平方公里(辽宁15万多平方公里,吉林18万多平方公里,黑龙江46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1亿多(辽宁4147万人,吉林2637万人,黑龙江3715万人)。去年国内生产总值11586亿元(辽宁5458亿元,吉林2246亿元,黑龙江3882亿元)。
  东北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中有58个在东北。经过多年建设,东北形成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建成了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鞍山、本溪、抚顺、吉林、齐齐哈尔、大庆等一批重要工业城市,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还为各地培养输送了大批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和国防工业基地。现在,有4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的前三位。原油产量占全国的40%,木材占50%,汽车占25%,其中重型卡车占50%,造船占30%多,重型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军品生产的地位十分突出。东北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粮占全国的1/3。东北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发达,铁路和公路密度都居全国前列。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东北老工业基地遇到很大困难,但是东北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改革开放,迎难而上,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党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给东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附图片)
压题照片:鞍钢新建成的钢轨万能轧制生产线。梁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