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医药购销“体制黑洞”有多深——解读一份耐人寻味的医药销售“白皮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27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记者来信

医药购销“体制黑洞”有多深
  ——解读一份耐人寻味的医药销售“白皮书”
新华社记者 吴亮 马昌豹
  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认识了山西恒大制药有限公司的几名销售人员,他们向记者展示了这家企业为营销人员专门印制的“白皮书”,里面归纳总结了医药销售中的种种“规律”和“酸甜苦辣”。
  “今天抓,明天抓,就连小孩也知道回扣,该要还要,一分不少,而且还在增加。”
  ——《白皮书》摘抄恒大制药有限公司的一名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在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附属人民医院,一位科室主任一天曾开出800支“络血宝”。开一支“络血宝”,医药代表给医生3元到3.5元。此外,院长、药剂科主任、管采购的、药房入库的都要打点一下,负责电脑统计药方的也要打点。
  还有一些大的医药生产企业采取“隐性回扣”的方式,如赞助医生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等。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大医院的负责人、药剂科主任和医生的“出国交流”日程表都排不过来。
  “物价局备案、招标、药事会、药房、大夫、商业公司、卫生局、工商局……各个摆平,花钱、花钱、再花钱。”——《白皮书》摘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卫生管理部门的一些干部和医药销售人员关系很密切。如群众反映,福建省卫生厅某职能部门一位副主任的妹妹就是福州市医药销售市场上最大的“医药穴头”(药品代理商)之一,控制着部分新特药的医院销售通道。
  多头管理看似“婆婆”多,事实上容易造成职责不分。在“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下,卫生主管部门事实上担当着医院“总院长”的角色,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要从根本上解决医药卫生部门的不正之风,首先要改变这种“管办不分”的体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