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帮助农户“跨门槛”——山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促进农副产品出口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24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2003中国质检口岸行

帮助农户“跨门槛”
——山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促进农副产品出口纪实
本报记者 原国锋
  编者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些国家纷纷提高产品进口门槛,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越来越繁多,越来越隐蔽,加上国际上复杂的疫病疫情,要求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迎接新挑战,忠实地履行“把好国门、服务企业”的神圣职责,继续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本报从今天起推出“2003中国质检口岸行”专栏,陆续报道检验检疫部门在这方面的新探索、新成效。
  称今年山东农副产品出口环境“遭遇寒流”绝不过分:5月12日,日本农林水产省由于从我出口冻鸭肉中检出禽流感病毒,单方发布公告,暂停从山东进口禽肉;5月16日,日本厚生省以从潍坊某企业出口菠菜中检出毒死蜱超标为由,对进口商发布“进口自慎”的警告;不久前,欧盟制定出台了比我国限量标准严格10倍的花生黄曲霉毒素限量,同时规定了严格的取样方案;国内SARS疫情更是给山东农副产品的出口环境“添冷”……
  然而,据测算,今年1—10月份,山东全省农副产品出口已经实现19.99万批、57.0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1.88%和16.1%,出口超过去年全年出口总额近5亿美元。成绩来之不易。山东省省长韩寓群感慨地说,山东农副产品出口在十分严峻的形势下仍然实现了高增长,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功不可没。他们面对农副产品出口中遇到的越来越高的门槛,紧紧咬住“把关”和“服务”两大主题,一次又一次帮助出口企业成功跨越门槛,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经贸事业的发展。
  检验模式由“终端检验”向“过程控制”转变
  农副产品的出口对山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出口总额占到全国农副产品总额近1/3,其中,禽肉占全国的1/2,花生及制品占全国的85%,蔬菜占全国的34%,等等。据测算,山东省农民增收有一半来自农副产品出口。
  但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高,对农副产品中的疫病、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等安全、卫生项目的限量指标越来越苛刻。“一次次的教训告诉我们,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的角色必须改变,不能只是‘检验员’,还必须是一个‘监督管理员’,检验检疫不能只盯终端产品,更要从源头抓质量,全过程严格控制。”青岛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王可珍告诉记者。
  为了落实全过程控制,青岛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研究和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了规范化的信息反馈系统。同时,要求所属实验室加大对监管企业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对出口产品的检验检疫结果不仅作为通关放行的依据,还作为监督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凭它对企业的安全卫生监控进行综合评估。对企业生产过程实行全面监管,既确保了出口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又方便了企业,使产品出口缩短了检验周期,加快了验放速度。
  以青岛为例,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在受非典疫情影响下,该地区动物源性食品出口仍实现了较大的增长,共检验检疫出口动物及其产品8588批,货值4.19亿美元,同比批次增加了28.5%,货值增加37.4%。潍坊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更是探索出了“风险评估、分类管理”的办法。他们结合日常监管和出口商品国外反馈的情况,对每个出口企业及其出口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将出口企业确定为A、B、C三类风险类别,对不同企业、不同产品按风险高低制定监控检测方案,对出口不同地域的产品,根据进口国家和地区的要求,在检测项目、检测方法等方面区别对待,大大提高了检验检疫效率。
  推动“公司+农户”向“公司+基地”升级11月22日上午,在青岛丰年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胶州李哥庄的蔬菜基地,近百名菜农在紧张地收割菠菜。记者发现在地头排列的几十个巨型菜筐上均贴有“E52,288,11—22”的字样,公司技术总监顿先生的解释才让我明白,原来这些数码分别代表“东边第52地块”,“种植日期是今年的第288天,即10月15日”,“11月22日收割”。“制作这些类似‘身份证’的卡片,还是检验检疫部门帮我们出的主意,可别小看它们。”顿先生说。一旦蔬菜在检验、出口等环节被发现问题,我们立刻可以据此追踪找到“病因”在哪儿,以便更快地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对每张卡片所记载的蔬菜,在购种、用药、灌溉、包装、运输、检验检疫等诸多环节都有详细的资料记录。
  这种产品质量追踪体系正是“公司+基地”新模式的内容之一。新模式是以“公司+农户”为基础,统一供应禽苗或种苗、统一防疫消毒、统一使用药物、统一收购,引导出口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国际安全卫生标准建立基地,使产品能达到国际标准要求。真正做到了“让标准落实到各个细微的环节”,保证了产品“满足客户近乎苛刻的要求”。
  记者在山东采访发现,现在政府、龙头企业和检验检疫部门已经深刻认识到,要跨过国外技术壁垒的“高门槛”,必须抓好“公司+基地”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