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闲话喀拉拉“回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28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闲话喀拉拉“回水”
本报驻印度记者 张静宇
  李白诗曰“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形容世间江河,纵然千曲百转,终归要奔流入海,一去不还的壮观意境。不过世界之大,偶尔也有不尽然之处。在位于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印度洋西海岸一带,就有这样一处看似有违自然规律的奇特景观———“回水”。
  所谓“回水”,实为多条无名小河组成的河网。这些河流宽阔处未足百尺,狭窄时不及丈宽,而且大多湛清碧绿,波澜不兴,蜿蜒舒缓。河两岸密布的椰林和参天古木犹如道道绿色帷帐,阻断了世间的喧嚣,使得掩映在苍翠之中的小河更加清秀典雅、恬静超凡。
  不久前,记者初访喀拉拉时,对当地人言必称“回水”大惑不解。明明是些小河小溪,却偏不肯称其为河,想来其中定有缘故。直到向一位当地导游请教后方知其所以然。原来,距这些河流不远处就是波涛汹涌的印度洋,两者相距最近处不过十几米。而横亘在小河与大洋之间的,通常不过是区区一两米高的沙丘。由于河面与海平面基本上处于同一高程,若置身沙丘之上放眼远望,便能够体验到一种河海平行、绿蓝分列,律动与宁静共入眼帘的难得感受。
  令人不解的是,虽然大海近在咫尺,小河偏偏对它“毫无眷恋之情”,丝毫不理会“海洋母亲”的召唤,而是执意与海岸线相伴而行,绵延数百公里却始终若即若离,不愿投入大海的怀抱。据说这是由于这一带地势平坦,平时多数日子里降雨量适中,因而此地河流的流量均衡,流速平缓,难以形成一泻千里的气魄,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大江大河那种奔腾入海的寻常景象。
  不过每年的印度洋季风到来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改观。往日波高浪急的印度洋此时会变得异常狂躁起来,在季风的驱动下卷起排山倒海般的巨浪,转瞬间越过不堪一击的河海分界线,沿着数百公里的海岸向着小河铺天盖地倾泻而来。在大海的进犯面前,小河偶尔也有机会一反平日柔弱的形象,在强劲季风的配合下“发威”——季风带来的集中降雨在短短一两天内就能造成江河泛滥,此时河水的标高迅速超过海平面,于是就又出现了处处大水漫坡,河水慌不择路向着大海而去的“灌海”现象。于是,河海之间就这样在自然之手的拨动下,以一种特有的规律交相融汇,河流与海洋的界线变得荡然无存。
  特殊的“回水”现象为喀拉拉邦吸引来大量的旅游客源,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个拳头产品。沿河数百公里的居民,祖祖辈辈“吃回水饭”,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回水泛舟之旅。时间充裕的旅客可以选择带有茅篷、能够在上面食宿的一种被称作“科图瓦卢姆”的游船,花上一周左右时间顺水漂流,近距离体验沿途村落居民上树摘椰子、下河捕鱼虾那种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方式,感受当地质朴醇厚的民俗民风。倘若行色匆匆也无大碍,邀三五好友,租一只传统风格的喀拉拉小船,花几个小时泛舟在绿水之上,穿行于灌木与珍禽异鸟的家园,也不失心旷神怡之感。
  回水两岸,花木丛中,有一些外表古朴,内饰精美的小旅馆。客房的阳台一律临水而建。坐在古藤编就的吊椅之上,眼前是河,远处为海,近听小河流水潺潺,远闻大海惊涛拍岸。黄昏时节,更有落日将霞晖投射在青翠的椰林之上,把眼前的世界涂抹得异彩斑斓,那番意境无异于一个印度版本的“桃花源”。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游客来说,他们在旅游季节中到来,看到的只是回水温柔的一面,体验不到它严酷的另一面。因而很难体会“回水”两个字的真实含义。事实上,当回水现象真正出现时,也正是当地抗洪救灾最危急之时。为了保卫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方政府经常要派出多路抢险队,冒着被海浪卷走的危险,用人工扒沙的方法,在沙丘上开辟回水入海通道,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过,人们并没有因回水的这种双重性格而减弱对她的热爱,在他们眼里,刚柔并济的回水或许比柔弱温情的她更加可爱。(附图片)
  当地一位老人一边撑着篙,口中还哼着地方小曲。
  本报记者 张静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