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从教虎捕食说开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28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从教虎捕食说开去
李新烽
  如果虎类有思想的话,一对名叫“国泰”和“希望”的幼小华南虎万万不会想到,有一天它们会被人类抬上飞机,远渡重洋,将在遥远的非洲大陆度过5年的“求学”生涯。华南虎来南非为的是学习捕食本领,恢复失去的野性。这听起来犹如“教猫儿抓耗子”一类现代社会发生的新鲜事,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老虎远离“老家”让别人教授捕食技术与方法,进行猛兽的本能训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这一过程恐怕需要一段难以忍受的“阵痛”。初来乍到的“国泰”与“希望”已暴露出问题的端倪。在南非为其举行的欢迎仪式上,面对异国陌生的面孔和好奇的目光,在笼子里,它们还张牙舞爪,威武雄猛,吓得未曾见过真老虎的南非人面带怯色,逡巡不前。摄影记者亦是小心谨慎,慢步移近到一定程度后就“不敢越雷池一步”,惟恐两只老虎伺机冲出牢笼。然而,当管理人员将两只幼兽放出笼子后,它们就原形毕露了:先是伸伸懒腰,接着卧到一个阴凉的墙角,不再虎视眈眈,而是紧闭双眼,旁若无人地偎依着迅速进入了梦乡。见此情景,退避三舍的人们面面相觑,一时无言相对。
  作为知情的中国人,我们觉得这一点都不奇怪。公虎“希望”才半岁,母虎“国泰”也不过7个月大。它们都来自大都市上海,见过的观众比这儿多得多,场面也比这儿大得多。最重要的是,它们已习惯了定时喂养的悠闲生活,这次长途跋涉无疑劳累过度,急需休息。至于快速适应新环境,可待日后再言。
  我国华南虎分野生和饲养两大类,目前前者数量不足30只,后者存栏可达60只,两者总计不到90只。这对幼兽即将进入大自然接受猎物捕食培训,一些人难免“杞人忧天”,担心它们水土不服,“食洋难化”。甭说“国泰”和“希望”生于城市,长在动物园,与生俱来一副娇贵身躯,享受特殊服务,就是它们的父母也未受过此类“插队”锻炼。
  众所周知,老虎产于亚洲,中国虎有东北虎与华南虎之分,虽分居南北,地域不同,所处气候各异,但都熟悉各自的生长环境。就是饲养的老虎,也是“离土不离乡”,均服水土。可是来到南非,情形大不相同,周围环境全新:虎爪踩在红土地,眼前一片灌木林,烈日当头晒,地面尘土扬。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不但无人喂养,还要自己捕食,追猎的对象又大都狡猾如兔,奔逃如飞,似乎有意作对;外加教学语言不通,内容难以消化。真乃急煞“虎”也!失去野性后何曾想到竟会有今日?
  其实,中国幼虎在南非的处境何尝不是中国小留学生们在海外面临的全新环境的写照。在家娇生惯养,罕有自己动手,多是家长代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头包到脚的全套服务生活;在校接受填鸭式教育,生吞活剥还来不急,哪能细嚼慢咽统统消化?久而久之,爱玩好动的天性受到压抑,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适应生活的能力缺乏锻炼。在这种情况下,将他们一下子抛到海外“断奶”,效果可想而知。
  不知聪明的家长能否从幼虎留洋中得到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