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阅读
  • 0回复

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加速——写在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通车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01
第2版(要闻)
专栏:

  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加速
  ——写在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通车之际
  新华社记者 贺劲松 黄庭钧
  当全国人民正满怀豪情欢庆2002年这个伟大年份的辉煌成就时,我国交通建设又传喜讯——世界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示范线2002年12月31日在上海胜利通车。
  此时,距2001年3月1日上海磁浮工程打下第一根桩不过22个月。工程建设者们以令人惊叹的高速度和高质量,在世界现代交通发展史上谱写了属于中国的新篇章。
  上海磁浮线在浦东地区划出一道30公里长的“S”形优美弧线,把上海地铁2号线龙阳路站与浦东国际机场紧紧相连。尽管只有短短30公里,这却是中国乃至世界高速交通建设史上划时代的一大步,凸现了新世纪中国对外开放的新亮点。
  科学的决策
  翻看着磁浮列车调试中的各种数据,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吴祥明感慨地说:“事非经过不知难。实践证明,这项代表当今世界高速交通建设最高水平的宏伟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先进科技发展趋势,作出重大战略决策的结果。工程自始至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
  这是一项世界上从未付诸商业运营的高科技项目。有关方面广开言路,多次召开可行性论证会。在深入论证后,专家们逐渐达成共识:先建设一段商业化运营示范线,验证磁浮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经过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比选,决定在上海浦东兴建运营示范线,并于2000年6月确定与德国合作,由上海申通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出资30亿元人民币发起成立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以企业化方式实施项目的建设和运作。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决策的重要依据。当记者翻阅厚达数千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强烈感受到决策层当时下决心建设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工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民主精神。集中了相关领域内全国众多优秀专家科学智慧形成的这份报告,成为科学决策的有力保证。
  在技术方案的选择中,也体现着科学的精神。比如轨道梁的设计,就按1∶1实物比例进行了300万次疲劳试验,成功后才拍板投入生产。据初步测算,整个工程建设,仅研究试验资金就投入近2亿元。
  正是在每一个环节上坚持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曾被称为“不可想象的任务”不但如期完成,更在世界交通发展的史书上浓墨重彩地写下了中国的名字。吴祥明深有感触地说:“党中央、国务院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始终牢牢把握科学的准绳,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使蓝图如期化为现实。”
  顽强的拼搏
  万事开头难,谈判就是工程建设的第一难。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采用的是德国技术,有关技术和设备引进的合同谈判艰难而曲折。德方第一次谈判提供的资料只有30多页纸,谈判的难度可想而知。高峰时分8个组同时谈判,哪些可以让步,哪些不能让步,边谈边改。“就这样不分白天黑夜地谈了整整两个月,30多页的技术指标最后谈成了780多页的系统资料。”回忆起并不久远的往事,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孝鋆心潮难平。
  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更是夜以继日地顽强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速度”:——沿线2086亩工程征地、805户居民和102家单位的动迁,在3个月内全部完成,为工程全面开工创造了良好条件;——投资5亿元的轨道梁制造基地6个月就建成投产,生产的2551根轨道梁稳稳地架在磁浮线上,托起磁浮列车来回奔驰;…………一个个无言的数字,集中展示了工程建设者们奋发图强的骄人业绩。而数字的背后,还有众多的故事让建设者们难以忘怀。
  轨道梁是磁浮线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构件,占总投资的一半左右。全线轨道梁共有5种不同长度、1000多种规格,一根长25米的轨道梁各平面误差不能超过正负2毫米、定子铁芯的组装误差不能超过正负0.2毫米。刚开始德方建议我国采用钢梁,但钢梁制造成本太高,加工钢梁用的6坐标机床也无法进口。工程指挥部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决定选择混凝土梁。
  又一个难题接踵而至:加工混凝土轨道梁的机床从哪里来?
  这时,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显示出来。经专家多方论证和公开招标,沈阳中捷友谊机床厂只花了8个月时间,设计、生产出8台5坐标数控机床,为轨道梁加工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制梁基地,各类技术人员聚集在一起,从最基本的模板矫正开始,哪里有难题就在哪里攻关。经过科技攻关,上海建工集团和中铁简阳公司硬是把25米长,重达180吨的混凝土轨道梁做成了可与电子产品媲美的高精度混凝土顶级产品。
  宝剑锋从磨砺出。在上海磁浮线建设中,共有宝钢集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47家单位共1000多名科技人员进行了140多个科研项目的试验,确保了工程的高质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通过这个项目的建设,我们已完全掌握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磁浮列车轨道梁的设计施工全套技术,并获得了8项技术专利。”吴祥明自豪地说。
  精彩的跨越
  安全,是人们对磁浮列车高速运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正在车厢调试设备的工程部负责人卢剑华告诉记者:“磁浮列车和轨道相当于电动机转子和定子的关系,不管运行速度如何,也不会发生脱轨;同时,列车运行时是向轨道分段供给不同流量的电流,保证了不同列次的磁浮列车不会出现追尾事件。”据他介绍,为确保安全万无一失,每节列车还安装有4套蓄电池,只要有2套能工作,就能在外部系统停电的情况下让列车平稳地停在预先设定的位置。列车底部还有16个由碳素纤维制成的滑橇,紧急情况下,也能让列车在430公里高速运行时平稳停下来。总之,安全性有十分完备的保障。
  高速行进的磁浮列车,将磁浮技术这项当代高技术发明在上海转化为第一条商业化示范运营线,将又一个世界第一锁定在中国上海。中国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磁浮系统技术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通车是我国交通发展史上的一次恢宏创举,也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一次精彩跨越。
  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建设,也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专家认为,磁浮技术有望催生国内磁浮产业迅速发展,并可能带动我国相关前沿高新技术。而这些高新技术本身又将形成新的产业,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拉动作用。
  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工程的成功再次昭示: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完全能够在追踪当代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之时,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需求,果断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主动切入前沿科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据新华社上海12月31日电)(附图片)
  图为磁浮列车在示范线上。
  新华社记者 任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