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神舟”四号飞船总指挥 “船老大”袁家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02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神舟”四号飞船总指挥
“船老大”袁家军
  左赛春
  “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说,放飞“神舟”后,他的心就像挂在了天上。
  这位40岁的少帅,从冰天雪地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回到北京,就一头扎进唐家岭航天城。飞船在轨飞行的7天,他将全神贯注地守候在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前。通过遥测参数的红绿曲线,他似乎能感受到飞船在天上的每一次呼吸。
  33岁出任副总指挥
  6年前,袁家军受命带领试验队员为我国航天员打造第一个返回舱。
  与时下沉稳的大将风范相比,袁家军当初被任命为“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和唐家岭航天城全面建设总负责人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张年轻的面孔打上了一个问号。才33岁的小伙子,能当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史以来最大工程的大管家吗?虽然参与了资源卫星等型号分系统的研制和863载人航天的预先研究工作,但能挑起飞船领军人物这副重担吗?袁家军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飞行器研制试验中心的建设与飞船研制的工序交叉矛盾突出,“神舟”飞船返回舱又已成为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中的最短线之一。袁家军决定将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拿下。
  倒排的日程是不倒的后墙。那段时间,袁家军每周有两三天都睡在办公室里,把塑料布往办公桌上一铺,就开始学习消化各种技术资料。他一边以真空环境模拟器为重点抓中心建设,一边以返回舱为重点采用并行工程组织飞船研制。1996年初,他与研制人员制定出了返回舱工作流程,明确了所有关键技术的完成节点。
  作为行政指挥,袁家军始终与研制人员奋战在一起。“‘船老大’的外号就是那时来的,哪一天没去现场,工人师傅们都会很想念我。”
  1996年9月28日,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个飞船返回舱诞生了。据专家统计,类似返回舱的结构正常加工时间一般需要18个月,但袁家军和他的“船员们”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用10个月时间将其攻下。
  由于没日没夜地抢进度,其间他在向航天总公司领导汇报工程进展时,有着运动员般健壮体魄的他竟然说着说着就呕吐起来。返回舱的短线警报解除后,袁家军连续十天高烧不退。然而,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以自己的智勇和卓越的指挥才能逐渐树立起了果敢少帅的权威形象。
  用“零缺陷”确保载人
  对于飞船总指挥的角色,袁家军这样表白:“我向往充满梦想的职业,喜欢做有挑战性和具有冒险性的事情,它让人心跳不已。不是有句话吗?玩的就是心跳。担任飞船总指挥,既有开拓性,又能使各种创造的梦想得到实现,我很喜欢。”
  回顾从立项研制“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这10多年的风雨历程,袁家军思绪万千,他说,实现飞天之梦的道路充满风险。为了确保“神舟”系列飞船的圆满成功和万无一失,袁家军几乎释放了所有的能量,向各种极限挑战。他要求科研人员做一切设计和试验都要有“载人意识”,严细慎实,全力以赴,精雕细刻。“神舟”四号发射时,袁家军经常一个人在航天别墅区散步,边走边想,怎样才能让大家更深入地思考,还有哪些疑点和问题在上天前没有彻底归零。
  国际宇航联副主席的新使命
  1998年,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滑雪胜地。正在此间举行的“空间商业化研讨会”上,袁家军就空间成本效益问题的演讲赢得了如潮好评。担任会议讨论组长的他,从历次的出访中感觉到国外同行对中国航天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这对他触动很大。
  国际宇航舞台上,应该有中国航天人的洪亮声音!
  2002年,袁家军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五十三届国际宇航联大会副主席的竞选,并成功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副主席。这一天,距他过完40岁生日还不到一个月时间。而此前担纲国际宇航联领袖的陈芳允、陆元九和杨嘉墀等著名院士,无一不是叱咤风云的资深航天专家。
  袁家军的心情是迫切的,面对不久将飞天的中国第一位航天员,袁家军最想对他说的话就是,祝你一路平安,希望你在飞行中沉着冷静,为“神舟”安全再加一道保险,我们会在着陆场迎你凯旋!(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