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善良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02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善良教育”
袁良骏
在中国古代的第一教育大家孔夫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善良教育”占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论语》第一章《学而》中有这样一段话: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成白话就是:你们这些后生子,在家自然要孝顺父母,外出自然要敬爱兄长,少说大话而诚实可信,博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事做好了,就可以学习文献知识了。这里显然把“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而“仁德教育”也就是“善良教育”。孔夫子还倡导“吾日三省吾身”、“温良恭俭让”、“和为贵”、“贫而乐,富而好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己安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种种美德,反对“巧言令色”、“人而不仁”、“小人儒”、“不义而富且贵”等种种恶习。孔夫子的这一整套“善良教育”思想,成了儒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儒家的仕进道路,正是从“修身”迈开第一步的。即使在儒家的启蒙教育中,也安排、突出了“善良教育”的内容。比如,启蒙读物之一的《三字经》,一开头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尽管这些旧的“善良教育”染上了浓重的封建色彩,必须加以澄清和扬弃,但以“修身”、“仁厚”为立身之道的“善良教育”本身,还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中,努力吸收了这些“善良教育”的内容,力图把它们和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卓有成效的。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不仅对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善良教育”思想以沉重打击,也严重冲击了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教育,造成了人性转恶,信仰危机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大中小学的“善良教育”也受到了一定冲击。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以致发生了大学高材生以硫酸泼熊、中学生网吧纵火之类的恶性事件,足以让人警醒。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提高人民素质、民族素质,而孔夫子的“善良教育”思想正是我们古为今用的良好借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